把关人理论(Gatekeeping Theory),是传播学中的一个经典理论,最早由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Kurt Lewin)于1947年提出,后由传播学者怀特(David Manning White)将其引入新闻研究领域。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在信息从信源流向信宿的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如同“关口”一样的环节,在这些环节上,部分人或机构(即“把关人”)可以依据其自身的标准,对海量信息进行筛选、过滤、加工和放行,从而决定了最终有哪些信息能够到达公众面前。
在传统媒体时代,“把关人”的角色非常清晰,其工作流程也相对明确:
在这一模式下,“把关人”对社会议程的设置拥有巨大的权力,他们共同塑造了公众所能接触到的信息世界。
进入以算法推荐为核心驱动的社交媒体和内容平台时代,“把关人”理论并未失效,但其内涵、主体和机制都发生了深刻甚至颠覆性的变化。
传统的专业媒体编辑依然是把关人之一,但其权力被大大削弱。新的、更强大的把关角色不断涌现。算法成为“超级把关人”:算法取代了编辑,成为信息分发流程中最核心的、也是权力最大的“把关人”。它依据用户的行为数据,自动、大规模地进行个性化筛选和推荐,其把关标准是“用户兴趣”和“流量最大化”,而非传统的新闻价值。平台方成为“隐形把关人”:互联网平台通过制定社区规则、调整推荐权重、进行内容审核,在事实上扮演着“总编辑”的角色。他们对何种内容可以被推荐、何种内容需要被限制,拥有最终的决定权。用户成为“自我把关人”:用户通过自己的关注、点赞、屏蔽、取关等行为,主动地构建和过滤自己的信息流。同时,每一个用户在转发、评论时,也都在扮演着对他人的“把关人”角色。
算法的“把关”标准,与传统媒体的“把关”标准截然不同。它主要依据的是数据指标,如点击率、完播率、互动率、停留时长等。这导致其筛选出的内容,往往是那些更能刺激情绪、更具娱乐性、更能引发争议的,而不一定是那些对社会公共利益最重要的。“可计算性”取代了“公共价值”,成为新的核心标准。
把关模式的“去中心化”与“个性化”:
传统的把关是“一对多”的、集中的、标准化的,即少数编辑为广大读者筛选同样的内容。而算法的把关则是“多对一”的、分布式的、高度个性化的。它为每一个用户都量身打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信息环境。这虽然满足了个体兴趣,但也极易导致“信息茧房”、“回音室效应”和“观点极化”等问题。
“把关人”理论在算法时代的演变,对公共治理与舆论引导提出了严峻挑战。
第一,舆论引导的靶点发生转移。过去,与主流媒体总编辑建立良好沟通,是舆论引导的关键。现在,政府部门必须学会与“算法”和“平台”打交道。需要深入研究各大平台的推荐逻辑,并思考如何生产出既符合主流价值观、又能被算法识别和推荐的优质政务内容。
第二,需要警惕“算法偏见”带来的社会风险。算法并非价值中立,其背后是商业利益和特定价值观的体现。如果任由算法以流量为唯一导向,就可能导致社会舆论的低俗化、娱乐化和对立化。因此,对平台算法的透明度、公平性和价值取向进行有效监管,已成为网络治理的核心议题。
第三,提升全民数字素养迫在眉睫。在人人都是“把关人”的时代,提升广大网民的信息辨别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理性表达能力,使其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流进行负责任的“把关”,是构建健康网络生态的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