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情隔阂”认知偏差与舆情工作

“移情隔阂”(Empathy Gap),也称共情差距,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个体在处于某种特定情绪或生理状态(如冷静、饱足、安全)时,很难准确地理解、预测或共情自己或他人在另一种不同状态(如愤怒、饥饿、恐惧)下的感受、动机和行为的认知偏差现象。

在舆情工作中,这种认知偏差往往表现为:处于冷静、理性状态下的政府工作人员或专家,难以真正理解和共情网络舆论场中,那些处于焦虑、愤怒或恐慌等激烈情绪状态下的公众,其真实的心理感受和行为逻辑。这种“隔阂”是导致许多舆情回应“翻车”或“火上浇油”的深层心理原因。

“移情隔阂”在舆情工作中的具体表现

  • “冷”状态对“热”状态的低估:

    这是最常见的表现。当舆情爆发,公众群情激愤(“热”状态)时,负责处置的工作人员往往处于相对冷静、理性的工作状态(“冷”状态)。他们可能会下意识地低估公众情绪的激烈程度,认为“这没什么大不了的”、“网民反应过度了”。基于这种低估,他们可能会做出过于迟缓、过于“爹味”、或过于“理中客”的回应,从而被公众解读为“傲慢”、“冷漠”、“不接地气”。

  • 以“理性”逻辑回应“情绪”诉求:

    面对公众基于恐慌或愤怒提出的情绪化诉求,工作人员可能会试图用纯粹的法律条文、科学数据或政策规定来进行回应。虽然这些回应在逻辑上无懈可击,但由于完全忽视了公众当下的情感需求,无法与之建立情感连接,因此不仅不能平息舆论,反而可能被视为“答非所问”、“避重就轻”,进一步激化矛盾。

  • 对“非理性”行为的归因偏差:

    处于“冷”状态的观察者,在看待公众的某些“非理性”行为(如抢购、传谣)时,很容易将其简单归因于公众的“愚昧”或“盲从”。他们难以体会到,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和恐惧感面前,这些行为可能是当事人能想到的、用以寻求一丝安全感的唯一方式。这种归因上的偏差,会导致回应策略与公众心理完全脱节。

“移情隔痕”与舆情工作的关系

在舆情应对中,“移情隔阂”的存在,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它会导致政府与公众之间形成一道无形的“情感之墙”,使得本应是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演变为一场“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的对立与消耗。它让官方回应失去了最宝贵的“共情力”,即使说得再“对”,也无法赢得公众的理解和信任,最终损害的是政府的公信力。

如何跨越“移情隔阂”:对舆情工作的启示

克服“移情隔阂”是提升舆情工作水平的关键一环,需要工作人员在认知和行动上进行系统性的训练和调整。

第一,建立“情感优先”的回应原则。在重大负面舆情,特别是涉及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的事件中,官方的“第一回应”必须首先处理情绪问题。要将“表示同情、展现关切、承诺行动”放在最前面,先与公众建立情感上的连接,然后再进行事实的陈述和理性的解释。即所谓“先动情,再动理”。

第二,有意识地进行“换位思考”训练。在研判舆情和撰写回应稿时,要时刻进行角色扮演和换位思考。可以反复自问:“如果我是当事人,我会是什么感受?”“如果我的家人朋友在抢购,他们最担心的是什么?”“公众现在最想听到的是什么,最不想听到的是什么?”通过这种方式,主动地去贴近和理解公众的情绪。

第三,将“讲故事”作为重要的沟通技巧。相比于冰冷的数据和条文,一个有温度、有细节的故事,更能有效地跨越“移情隔阂”。在进行政策解读或正面宣传时,善于讲述普通人的故事,能够让公众在共情中理解和接受相关信息。

第四,在团队中引入多元视角。在制定应对策略时,应避免决策圈的同质化。要吸纳来自不同背景、不同年龄、不同岗位的成员参与讨论,甚至可以引入外部的社会观察员,他们的多元视角有助于打破决策者自身的“信息茧房”和“移情隔阂”,做出更接地气、更有人情味的决策。


总之,认识并努力跨越“移情隔阂”,是现代舆情工作者从一名单纯的“信息发布员”,转变为一名合格的“公共沟通者”的必修课。

欢迎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更多舆情系统、舆情服务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