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又称证实性偏见,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指的是人们在处理信息时,会下意识地、非理性地倾向于寻找、解读、偏爱和回忆那些能够证实自己既有信念或假设的信息,而同时忽视、轻视或曲解那些与自己观点相抵触的证据。这种认知偏差是人类思维的普遍“bug”,在网络舆论场中被急剧放大,对舆情工作的开展构成了深刻而普遍的挑战。
在舆论事件的演变过程中,“确认偏误”几乎无处不在,它深刻地影响着公众、媒体乃至工作人员自身的行为:
一旦公众对某个事件或人物形成了初步的“第一印象”(如“某官员是贪官”、“某企业是无良企业”),他们便会积极地在海量信息中搜寻支持这一印象的“证据”,并对其深信不疑。对于那些与之相反的证据(如官方的澄清通报、企业的合理解释),他们则倾向于将其视为“洗地”、“狡辩”或“避重就轻”,从而拒绝接受。这使得舆论一旦形成负面刻板印象,就极难扭转。
部分媒体为了迎合其目标受众的既有立场,会选择性地报道和呈现事实。他们会有意或无意地放大那些能够印证其受众偏好的细节,而忽略那些可能引发受众反感的信息。这种“投喂式”的新闻生产,本质上是在利用和加剧受众的“确认偏误”,以换取流量和认同。
工作人员也并非完全免疫。如果在研判舆情时,内心已预设了某种立场(如“这一定是黑公关攻击”),那么在分析舆情数据和信息时,也可能会不自觉地去寻找支持自己预判的证据,而忽略了那些反映自身工作确实存在问题的民意,从而导致研判失准、应对失当。
在算法推荐时代,“确认偏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技术加持。算法通过精准地推送用户感兴趣的内容,为每个人量身打造了“信息茧房”和“回音室”。在这种环境下,用户几乎只能看到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信息,其既有信念被反复、持续地确认和加强,从而变得更加根深蒂固、难以改变。这使得不同观点群体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社会共识的达成也变得愈发困难。
深刻认识“确认偏误”的存在,是提升舆情工作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关键。
第一,必须抢占“第一定义权”,避免负面“第一印象”的形成。“确认偏误”的起点是既有信念的形成。因此,在舆情事件发生的“黄金时间”内,官方必须第一时间发布权威、准确、全面的信息,主动设置议程,尽最大努力将一个客观、中立的“第一印象”植入公众心智。一旦负面的刻板印象形成,后续的辟谣和澄清成本将呈几何级数增长。
第二,舆情回应不能满足于“单向发布”,必须追求“有效到达”。仅仅发布一份逻辑严密的通报是不够的,因为“确认偏误”会阻碍目标受众去相信它。有效的回应,需要借助多元化的渠道(如通过不同圈层的意见领袖进行解读)、运用更具说服力的证据形式(如无可辩驳的视频证据、第三方权威机构的鉴定报告),并采取更具同理心的沟通方式,努力穿透受众的心理防线。
第三,舆情工作需从“说服”转向“对话”。对于已经形成坚定偏见的核心人群,直接的说服往往会激起更强的逆反心理(逆火效应)。此时,更有效的策略可能是暂时搁置争议,从双方都认可的某个事实或价值点切入,通过平等的对话,逐步建立信任,松动其固有的认知框架。
第四,舆情工作者必须时刻保持“自我警惕”。在进行舆情研判时,要有意识地对抗自身的“确认偏误”。要强迫自己去关注那些与自己初步判断不符的“反对声音”,并反思其合理性。在分析报告中,应客观、全面地呈现各种不同观点,特别是那些批评性的意见,以确保决策者能够基于最完整的信息图景进行判断。只有做到客观中立,才能真正看清舆情事件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