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确性效应(Ambiguity Effect),是行为决策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当人们在需要在不同的选项之间做出选择时,会倾向于选择那个信息更完整、结果更确定的选项,而回避那个信息缺失、结果充满不确定性的选项——即使那个不确定的选项可能带来更高的潜在回报。
在舆情工作中,这一效应深刻地揭示了公众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对“确定性”的极度渴求,以及对“信息真空”的本能规避。理解并有效应对“不明确性效应”,是危机沟通与舆论引导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当一个负面舆情事件爆发后,官方信息往往处于缺失或滞后状态,这就为公众制造了一个巨大的、充满不确定性的“信息黑箱”。在这种状态下,“不明确性效应”会主导公众的行为和认知:
在官方权威信息缺失的情况下,各种来源的、真假难辨的小道消息、网络谣言、阴谋论等,会迅速填补信息真空。尽管这些信息往往是负面的、耸人听闻的,但它们为公众提供了一种“确定的解释”。面对“官方什么都不说”的巨大不确定性,公众宁愿去相信一个逻辑简单、能自圆其说的“坏消息”,因为它至少提供了一种认知上的“抓手”,以此来消除内心的焦虑和不安。
对于涉事单位或政府部门在事发后的“沉默”或“失声”,公众会基于“不明确性效应”,自动地、下意识地将其解读为最坏的可能性。他们会认为:“之所以不说话,一定是因为情况比我们想象的更严重”、“他们肯定是在掩盖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办了”。这种负面的归因,会使舆情在等待中持续恶化。
对“模棱两可”的回应产生强烈反感:
当官方发布一份措辞谨慎、内容空洞、充满“正在调查”、“有关情况”等模棱两可言辞的通报时,不仅无法降低不明确性,反而会加剧公众的反感。因为这种回应被视为拒绝提供任何实质性的“确定信息”,是在敷衍和搪塞。公众会因此变得更加不信任,转而更加依赖非官方渠道的信息。
“不明确性效应”为我们的舆情应对工作提供了极为清晰的行动指南,其核心就是要与“不确定性”赛跑,尽一切可能为公众提供“确定性”。
第一,必须坚持“首报效应”,第一时间打破沉默。
在舆情发生的“黄金时间”内,即使无法立即公布全部真相,也必须第一时间通过官方渠道发声,提供最基本的、确定的信息。核心是传递三个“确定性”:
这种“程序性”的确定信息,虽然未能提供事件真相,但它极大地降低了公众对于“官方是否在作为”的不确定性,能够有效稳定初期舆情。
第二,秉持“动态发布”原则,持续供给确定性。
对于复杂事件,不能追求“一锤定音”的完美通报。要建立动态的信息发布机制,有一分事实,说一分话。将调查过程“透明化”,分阶段、分步骤地公布已查实的、确定的信息点。例如,“经初步核实,涉事车辆信息为XX”、“目前,已有X名伤者被送往XX医院救治”。这种持续的、增量的信息供给,能够逐步压缩不明确性的空间,主导舆论场的信息议程。
第三,在回应中要“直面问题”,提供实质性信息。
官方回应必须尽最大努力提供公众最关心的、实质性的确定信息。要预判公众的疑问,并主动、清晰地予以解答。对于暂时无法确定的问题,不能回避,而应诚恳地说明“该问题正在全力调查中,一旦有结果将立即公布”,并给出一个大致的时间预期。这种坦诚的“不确定”,远比含糊其辞的“伪确定”更能赢得公众的谅解。
总之,在危机沟通中,最大的敌人往往不是负面信息本身,而是“不明确性”所带来的恐慌和猜疑。舆情工作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以最快的速度、最坦诚的态度,持续不断地用“确定性”去驱散“不明确性”的迷雾,从而牢牢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