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家效应”与舆情工作

“宜家效应”(IKEA Effect),是一个源于行为经济学的心理学概念,由哈佛商学院的学者迈克尔·诺顿(Michael Norton)等人通过实验提出。它指的是,消费者对于那些由自己亲手参与组装或制作的物品,会产生一种非理性的、过高的价值评估和情感偏爱,即使这些物品的客观质量可能并不出众。

在舆情工作中,这一效应深刻地揭示了“参与感”在塑造公众态度、建立情感连接、化解对立情绪中的巨大价值。理解并善于运用“宜家效应”,能够帮助舆情工作从单向的“信息灌输”和被动的“危机应对”,转向更具建设性的“公众协同”和“社群共建”。

“宜家效应”在舆情工作中的应用与体现

“宜家效应”的核心在于“劳动创造价值感”。在舆情工作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公众从一个被动的“旁观者”,转变为一个投入了时间、精力和智慧的“参与者”,从而对其所参与的事物产生更强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1. 在政策制定与解读中的应用:

    传统的政策沟通是“我说你听”的单向模式。而运用“宜家效应”,则要求在政策制定的早期阶段,就通过“开门决策”的方式,广泛邀请公众参与。例如,通过线上问卷调查、线下听证会、网民恳谈会等形式,让公众对政策草案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当公众发现自己的意见被采纳,并体现在最终的政策文本中时,他们就如同“组装”这件政策“家具”的参与者,会对其产生更强的认同感和拥护度,并会自发地向身边的人进行解释和宣传,有效化解政策推行初期的阻力。

  2. 在城市治理与社区沟通中的应用:

    在处理社区建设、老旧小区改造、垃圾分类等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议题时,与其由政府大包大揽,不如引入“参与式治理”的理念。可以组织居民议事会,让大家共同商讨改造方案;可以招募志愿者,让大家亲手参与社区花园的建设。居民们对自己亲手投票选出的方案、亲手种下的花草,会倍加珍惜和维护。当出现不同意见或矛盾时,这种因共同“劳动”而产生的“主人翁意识”,会促使他们更倾向于内部协商解决,而非激化为负面舆情。

  3. 在负面事件后重建信任中的应用:

    当一个单位或地方因某事件陷入舆论漩涡时,除了发布官方通报,一种更高级的策略是邀请部分持批评意见的网民代表、媒体记者或第三方观察员,组成“公民调查团”或“监督委员会”,授权他们参与到事件的后续调查、整改监督的全过程中。当这些曾经的“批评者”亲身投入了调查和监督的“劳动”后,他们对最终的调查结果和整改措施,会产生更高的信任度和认可度。由他们向外界发出的声音,也远比官方的“自卖自夸”更具公信力,能够有效帮助涉事方走出信任危机。

工作启示:从“管理者”到“组织者”的角色转变

“宜家效应”给舆情工作者带来的最大启示,是实现一次深刻的“角色转变”——从一个高高在上的“管理者”和“宣传员”,转变为一个平等的“组织者”和“赋能者”。

我们的工作目标,不应仅仅是单向地去“说服”公众,而应是思考如何设计出有效的参与机制,去“邀请”公众和我们一起“动手”,共同解决问题、建设家园。当公众不再是置身事外的“消费者”或“批评家”,而是成为了投入了心血的“共建者”时,许多看似棘手的舆-情难题,便会在共同的“劳动”和“创造”中,找到更具建设性、也更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这种基于“宜家效应”的沟通与治理模式,是提升政府公信力、构建社会共同体、实现良政善治的有效路径。

欢迎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更多舆情系统、舆情服务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