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巴数”(社交关系人数上限)与舆情工作

“邓巴数”(Dunbar's Number),是由英国人类学家罗宾·邓巴(Robin Dunbar)提出的一个著名理论。它指的是,基于对灵长类动物大脑新皮层大小与社交网络规模的关联性研究,推断出人类能够与之保持稳定、有意义的社交关系的人数上限,大约在150人左右。这个数字并非一个精确的绝对值,而是一个大致的认知和社交能力的临界点。

在舆情工作中,深刻理解“邓巴数”理论,对于我们把握网络社群的形成逻辑、人际传播的内在规律、以及开展精细化的舆论引导,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邓巴数”揭示的社群与传播规律

“邓巴数”理论的核心在于,它指出了人类的社交精力是有限的,我们无法与无限多的人都保持紧密的、基于信任的强关系。这一规律在网络时代依然有效,并深刻地影响着舆论的生成与传播:

  • 网络社群的“邓巴化”聚合:

    尽管互联网允许我们与成千上万的人建立连接(如微博粉丝、微信好友),但真正能够对我们产生深度影响、构成我们核心信息圈的,依然是那些规模在150人以内、由强关系和准强关系构成的“小圈子”。这些圈子可能是基于血缘、地缘、业缘、兴趣等形成的微信群、QQ群、豆瓣小组等。这些“邓巴化”的社群,是人际传播最活跃、信任度最高的“舆论细胞”。

  • 强关系传播的“高信任度”壁垒:

    在“邓巴数”所限定的强关系网络内,信息的传播具有极高的信任度。来自家人、好友、信赖同事的观点和信息,其说服力远远超过来自官方媒体或陌生大V的宏大叙事。这解释了为何许多谣言能够在家庭群、朋友群中被深信不疑并快速传播,因为传播的渠道本身就自带了“信任滤镜”。

  • “破圈”传播的本质是跨越“邓巴数”边界:

    一个舆情事件的“破圈”,其本质就是信息成功地从一个或多个“邓巴化”的小社群,渗透、扩散到了更广泛的、由弱关系构成的公共舆论场。而意见领袖(KOL)的关键作用,就在于他们是连接无数个“邓巴小圈子”的桥梁和枢纽。



wechat_2025-08-12_095815_099.png

对舆情工作的启示与应用

“邓巴数”理论提醒我们,在开展舆情工作时,不能只盯着宏观的、由数百万网民构成的“大众舆论场”,更要深入到微观的、由无数个“邓巴小圈子”构成的“社群舆论场”。

第一,舆情引导需重视“微传播”的力量。

在进行政策宣传或正面引导时,与其追求在公共平台上获得一次性的巨大曝光,不如思考如何将核心信息,转化为适合在“邓巴小圈子”(如家庭群、同事群)中进行分享和讨论的、简短、实用、有温度的内容。例如,一条关于医保报销新变化的官方长文,其传播效果可能远不如一张清晰、易懂的“一图读懂”海报在各个家庭群中的转发。要善于发动群众,进行“微传播”,实现“人传人”的涟漪效应。

第二,辟谣工作必须穿透“强关系壁垒”。

当谣言已经在强关系社群中扎根时,仅仅在官方大平台上发布辟谣信息,往往收效甚微,因为这些信息很难穿透“邓巴小圈子”的信任壁垒。更有效的策略是,找到能够影响这些小圈子的“身边人”或“信得过的人”(如社区干部、行业内的专业人士、家族里有威望的长辈),通过他们将辟谣信息带入社群内部,进行“精准滴灌”,才能有效消解谣言。

第三,要善于识别和团结“社群意见领袖”。

除了要关注拥有百万粉丝的“大V”,更要关注那些在各个垂直领域、各个“邓巴小圈子”中,真正具有人际信任度和话语权的小范围意见领袖(即KOC,关键意见消费者)。他们可能是某个妈妈群里最会育儿的“宝妈”,也可能是某个小区业主群里最热心公益的“楼长”。与这些“社群意见领袖”建立良好的沟通,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是实现对基层社群进行有效舆论引导的关键。

第四,负面舆情的化解要从“小处”着手。

很多重大舆情的源头,往往就是一个小社群内部的矛盾未能得到及时化解。例如,一个业主群里关于物业问题的持续抱怨,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就可能发酵并“破圈”成为公共事件。因此,舆情工作必须具备“下沉”的能力,深入到这些“邓行巴小圈子”中去倾听、沟通、解决问题,将矛盾化解在最小的单元内。


“邓巴数”理论告诉我们,无论技术如何变迁,舆论的最终落脚点依然是“人”和“人际关系”。只有深刻理解并尊重这种基于有限社交精力的社群规律,我们的舆情工作才能真正做到精准、有效、深入人心。

欢迎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更多舆情系统、舆情服务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