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民意”与“真实民意”-“社会期许误差”与舆情工作

社会期许误差(Social Desirability Bias),也称社会期望偏差,是社会调查和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人们在表达自身看法时,会有一种倾向,即选择那些更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更能被社会所接受和赞许的答案,来塑造一个良好的个人形象,而不是表达自己内心真实、但可能“政治不正确”或“不道德”的想法。

在网络舆情工作中,这一效应的复杂性在于,它并非铁板一块,而是会根据不同社交平台的特性、账号的属性以及言论的可见度,呈现出强度不一、甚至截然相反的表现。深刻理解其在不同场景下的变化,是精准研判网络民意的关键。

“社会期许误差”在不同网络场景下的差异化表现

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并没有完全消除“社会期许误差”,而是使其表现得更为复杂和场景化。

  • 在微博等“广场式”社交平台:

    个人公开发布的博文(即“大号”发言),会受到强烈的“社会期许压力”。因为这些内容构成了其公开的“虚拟人设”,会被粉丝、好友乃至陌生人长期审视。为了维护一个正直、善良、有责任感的线上形象,用户在主动设置议题时,会倾向于发表符合主流道德期待的言论。

    然而,在热门事件的评论区,情况则有所不同。如果评论数量巨大,单条评论被看到的可能性降低,用户的压力会随之减小,更敢于发表一些“真心话”。但如果某条评论被大量点赞推向前排,它又会立即面临巨大的“聚光灯”效应和“社会期许压力”。

    而当用户使用“小号”或匿名功能时,“社会期许压力”会降至最低,其言论也最有可能接近其真实想法,但其影响力也通常最小。

  • 在短视频平台的评论区:

    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其评论区的舆论生态呈现出一种“弱社会期许压力”的特征。这主要源于其“算法驱动”和“弱社交关系”的平台逻辑。用户之间通常不存在类似微博的长期“关注”关系,评论的目的是即时互动和情绪宣泄,而非构建稳定的“虚拟人设”。这种环境导致了两个后果:一方面,用户更敢于发表不加修饰的、甚至与主流道德相悖的“反社会期许”言论,造成了评论区中时常出现大量看似“冷漠”、“极端”或“三观不正”的评论;另一方面,这也使得短视频评论区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个观察社会潜在、真实情绪和“B面观点”的窗口。

  • 在微信群、QQ群等“私域”或“半私域”空间:

    在由熟人或半熟人构成的社群中,“社会期许压力”主要来自于圈子内部的“群体规范”。成员为了维持关系和谐、避免被孤立,其发言会倾向于与群内的主流观点保持一致。这种压力比公共平台更为直接和具象,更容易形成“回音室效应”。

截图 2025-08-14 09.51.53-fullpage.png

对舆情工作的挑战与启示

网络环境中“社会期许误差”的场景化、差异化表现,对舆情研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在研判民意时,必须进行“跨平台、分场景”的综合分析。

不能将某个平台的舆论倾向,简单地等同于全网的民意。一份专业的舆情报告,应当能够清晰地指出:“在微博等公开平台上,主流舆论呈现出XX倾向(受社会期许压力影响较大);但在短视频评论区和部分匿名社区,也存在着显著的YY倾向(社会期许压力较小)。”通过这种对比分析,才能为决策者呈现一个更立体、更接近真实的民意图景。

第二,要辩证看待“不符合社会期许”的言论。

对于短视频评论区等场域中出现的大量“负面”或“非主流”评论,不能简单地将其斥为“网络戾气”或“道德沦丧”。要认识到,这其中可能包含了部分被“社会期许压力”所压抑的、真实的社会情绪和潜在诉求。对这些声音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社会心态的“B面”,提前预警潜在的社会矛盾。

第三,舆情工作策略需要“因地制宜”。

在微博等“广场”上,舆情工作应更侧重于弘扬主流价值观,塑造和巩固符合社会期许的正面叙事。而在短视频平台,则可能需要用更接地气、更具共情力的方式,去直接回应那些“反社会期许”的言论背后的真实困惑和不满。在私域社群中,则需要借助圈层内部的意见领袖进行柔性沟通。

第四,要警惕“沉默的大多数”与“喧哗的少数”。

要始终清醒地认识到,无论在哪个平台,我们能看到的都只是“发声者”的意见。那些因各种原因(包括“社会期许压力”)而选择沉默的大多数,他们的真实想法是什么,需要通过更科学的、匿名的抽样调查等方式去努力探寻。绝不能将“喧哗的少数”的音量,误判为“全体人民”的意愿。

欢迎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更多舆情系统、舆情服务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