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意见气候

双重意见气候(Dual Climate of Opinion),是传播学“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深化与修正,由德国传播学者汉斯-贝恩特·布罗斯(Hans-Berndt Brosius)等人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它指的是,在一个社会中,个体在感知和判断“主流意见”时,并非仅仅依赖于一个单一的、由大众媒体所呈现的“宏观意见气候”,而是会同时参照另一个更贴近其个人经验的、由其人际交往圈所构成的“微观意见气候”。

当这两种意见气候发生冲突和矛盾时,即“媒体上说的”与“我身边人说的”不一致时,个体的意见表达行为,将变得更为复杂和难以预测。这一理论,为我们理解当代复杂舆论生态,特别是网络社群化背景下的舆论分层现象,提供了更为精细的分析框架。

wechat_2025-09-21_150929_277.png

“双重意见气候”的形成与作用机制

经典“沉默的螺旋”理论假定,大众媒体是塑造“意见气候”的主要力量。而“双重意见气候”理论则认为,这一过程远为复杂。

  1. 宏观意见气候(Macro-Climate of Opinion):

    这主要由大众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和全国性的网络热搜所构建。它呈现的是一个国家或社会层面的、看似具有普遍性的“主流意见”。个体通过接触这些宏观信息,形成对“整个社会大多数人是怎么想的”的感知。这种气候具有广覆盖、高声量、但情感距离较远的特点。

  2. 微观意见气候(Micro-Climate of Opinion):

    这主要由个体的人际交往网络所构建,包括家庭成员、亲密朋友、同事、同学,以及微信群、兴趣小组等高粘性的网络社群。在这个圈层内,个体能够直接地、真实地感受到身边人的具体态度和看法。这种气候具有覆盖窄、声量小、但情感距离极近、信任度极高的特点。

  3. 两种气候的相互作用:

    “双重意见气候”理论的核心在于,个体在决定是否表达自己观点时,会同时在这两种气候中进行“测温”。此时,会出现两种情况:

    • 气候一致:当媒体上说的,和身边人说的都一样时,会极大地强化“沉默的螺旋”效应。持有优势意见的人会更大胆地表达,而持有劣势意见的人则会感受到双重压力,更倾向于沉默。
    • 气候冲突:当“宏观”与“微观”气候不一致时,个体的行为将取决于哪种气候对其影响力更大。研究表明,在很多情况下,来自“微观意见气候”的人际压力,其影响力往往会超过来自“宏观意见气候”的媒体压力。

典型案例:在某项政策改革的讨论中,尽管主流媒体和网络热搜都在宣传其积极意义(宏观气候),但如果一个人的家庭群、同事群里,大家都在抱怨这项改革损害了自身利益(微观气候),那么这个人很可能不会在自己的朋友圈里转发支持改革的文章,甚至可能会选择表达反对意见。因为,得罪遥远的“大多数”,远没有得罪身边“重要他人”的社交风险来得大。

对舆情工作的深刻启示

“双重意见气候”理论,对于在当前社群化、圈层化日益显著的网络环境下,开展舆情引导工作,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第一,必须打破“只看热搜治天下”的思维定势。

在研判舆情时,绝不能仅仅依据微博热搜、媒体报道等“宏观”数据,就草率地判断社会的主流民意。必须认识到,在这些宏观数据之下,可能存在着无数个与之截然相反的、正在发酵的“微观意见气候”。忽视这些“沉默”的、但真实存在的“微观”声音,可能会导致对民意基础的严重误判,使政策在推行中遭遇意想不到的“软抵抗”。

第二,舆论需从“宏观喊话”转向“微观渗透”。

传统的、依靠主流媒体进行“自上而下”的宏大叙事宣传,其穿透力在今天已大打折扣。更有效的舆论工作,必须是“两条腿走路”。在进行宏观宣传的同时,必须思考如何将核心信息,转化为适合在“微观意见气候”(如微信群、朋友圈)中进行人际传播的、有温度、有说服力的内容(如“一图读懂”、感人故事、身边案例等)。

第三,要善于识别和团结“微观意见领袖”。

除了要与拥有百万粉丝的“大V”沟通,更要重视那些在各个“微观”社群中,真正具有人际信任度和话语权的小范围意见领袖(KOC)。他们可能是某个社区的热心楼长,也可能是某个行业微信群里的技术达人。争取到这些“微观意见领袖”的理解和支持,让他们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发声,是打通“微观意见气候”壁垒、实现精准引导的关键一环。

第四,要将解决“微观”的实际问题,作为引导“宏观”舆论的根本。

当两种气候发生冲突时,最好的弥合方式,就是用实际行动去解决“微观”世界里的真实问题。当一项改革在“微观”层面引发普遍抱怨时,与其在“宏观”上反复宣传其正确性,不如深入基层,切实解决一两个群众最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看得见的改变,远比听得见的宣传,更能有效地扭转“微观意见气候”,并最终促进“宏观”舆论生态的改善。

欢迎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更多舆情系统、舆情服务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