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圈化,是一个源于网络社会,并已产生广泛社会影响的现象级概念。它最初特指将娱乐行业的“饭圈”(粉丝社群)所特有的高度组织化的行为模式、强情感化的价值逻辑、以及“为偶像而战”的斗争思维,不加区分地、大规模地应用到其他非娱乐领域的社会现象。
如今,“饭圈化”已从一种亚文化现象,演变为一种深刻影响网络舆论生态、社会群体互动乃至个体认知方式的“社会化病毒”。其核心特征,在于以“偶像崇拜”的逻辑,去解构和重塑一切公共议题,从而导致公共讨论空间的极化、情绪化与非理性化。
“饭圈”本身作为一种粉丝组织形态,其内部形成了一套高效、成熟的行动“组合拳”。当这些行为模式被“饭圈化”地应用到其他领域时,就表现为:
“饭圈化”的真正危害,在于其逻辑的“出圈”与泛化,它正在侵蚀越来越多的公共领域。
1. 体育领域的“饭圈化”:
部分体育迷不再是单纯地欣赏竞技体育,而是将运动员“偶像化”。他们不再关注赛场上的拼搏精神和公平竞赛,而是热衷于为自己的“偶像”运动员控评、刷数据、攻击其队友或竞争对手,甚至将赛场上的正常输赢,解读为“裁判不公”或“队内打压”的阴谋论,严重玷污了体育精神。
2. 社会与时政议题的“饭圈化”:
在讨论严肃的社会公共议题时,部分网民不再基于事实和逻辑进行辩论,而是选择一个“偶像化”的立场或人物(如某个专家、某个国家),并将其视为绝对正确的化身。他们以“粉丝”的心态,无条件地捍卫己方立场,并将所有持不同意见者,都视为需要被打倒的“敌人”,进行“开除粉籍”、“打为汉奸”等“饭圈”式攻击。这使得理性的公共讨论变得异常困难。
3. 知识与文化领域的“饭圈化”:
对学者、作家、历史人物乃至科学理论,也开始出现“饭圈化”的追捧或攻击。粉丝们不再是进行平等的、批判性的学习和探讨,而是对其“偶像”的一切言行,进行无条件的维护和神化,并对任何质疑者进行“围剿”。
“饭圈化”现象的背后,是深刻的社会与技术原因。
从社会心理看,它满足了部分青年群体在原子化的现代社会中,对于归属感、认同感和集体力量感的强烈渴求。通过加入一个“战斗”的集体,个体获得了安全感和价值感。
从技术层面看,社交媒体的算法推荐和社群聚合功能,为“饭圈化”的形成和动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算法将观点相似的人精准地“圈”在一起,形成了高度同质化的“回音室”,从而不断地强化其集体认同和排外情绪。
从商业利益看,“流量至上”的商业模式,是“饭圈化”乱象的重要推手。无论是平台、MCN机构还是“粉头”,都能从“饭圈”有组织的、高强度的互动和消费行为中,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
“饭圈化”的治理,之所以极其困难,就在于它是一种“以情感为驱动、以身份为认同、以流量为利益”的复杂结合体。对此,监管部门必须采取系统性的、多部门协同的治理策略。不仅要通过“清朗”等专项行动,对“互撕谩骂”、“网络暴力”等乱象进行“露头就打”,更要压实平台的主体责任,规范算法推荐机制,斩断其背后的黑色利益链条。同时,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引导其建立更理性、更包容、更健康的公民意识,从根本上,为“饭圈化”这一“社会化病毒”,构建起强大的“免疫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