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敲诈,是一种以互联网为作案空间,以企业或个人声誉为攻击目标的新型网络犯罪。其核心手法是,不法分子通过网络平台经营自媒体账号,恶意编造、搜集或翻炒企业的所谓“负面信息”,并进行有组织的传播扩散,人为制造舆情发酵的假象,从而对企业形成舆论胁迫,最终以“交钱就删帖”、“不交再扩大”为要挟,通过“商务合作”、“舆情服务”等名义为掩护,实施敲诈勒索,牟取非法利益。
这种行为,是打着“舆论监督”的幌子,行“网络黑社会”之实的“毒瘤”,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破坏了营商网络环境,削弱了经济活力。
相比于传统的敲诈勒索,网络舆情敲诈呈现出更为复杂和专业化的新特征。
方式的专业性与组织性:现代舆情敲诈,已从过去的“散兵游勇”,发展为高度组织化的“犯罪公司”。这些团伙内部,往往设有经营管理、媒体运营、暗访撰稿、信息发布、对接删帖等多个“专业部门”,进行“一条龙”式的流水线作业,呈现出高度的专业化和产业链化特征。
不法分子的作案手法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核心都是“制造问题,然后兜售解决方案”。
舆情敲诈对企业和社会的危害是巨大的。企业声誉可能因一条虚假信息瞬间崩塌。面对敲诈,企业往往陷入两难困境:若置之不理,谣言会持续发酵;若诉诸法律,又常常因为取证耗时耗力、诉讼周期长而陷入“自证陷阱”,即便最终澄清真相,负面影响也难以彻底消除。
正是这种“违法成本低、维权成本高”的严重失衡,迫使不少企业选择“花钱买平安”的妥协策略。然而,这种妥协,不仅无法换来真正的安宁,反而会助长敲诈者的嚣张气焰,使其将该企业视为可被反复敲诈的“软柿子”,并最终导致整个行业的敲诈行为蔓延,形成恶性循环。
一旦遭遇舆情敲诈,企业必须摒弃“妥协”幻想,以法律为武器,进行坚决、理性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