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党的作风建设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特点。它强调作风建设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必须常抓不懈的永恒课题,关系到党的形象、人心向背和事业成败。 在此背景下,舆情工作不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监测与危机应对,而是深度融入作风建设全过程,成为检验成效、发现问题、推动整改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关键抓手。
作风问题的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问题。而网络舆情正是当前社会心态和民众情绪最直接、最活跃的反映窗口。因此,舆情工作天然地成为衡量作风建设成效的“晴雨表”。 [17] 公众对某项政策的支持与批评、对某个单位办事效率的赞扬与抱怨、对某位干部言行的评价,都通过舆论场汇聚起来,直观地体现出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更进一步,舆情工作是发现作风问题线索的“诊断仪”。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四风”问题的新表现、新变种,往往最先在网络舆情中显露端倪。 例如,群众反映强烈的“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车轮下的铺张浪费”等问题,通过对网络舆情的精准监测和大数据分析,可以被及时捕捉和识别。这使得纪检监察和组织部门能够靶向发力,从被动处理转为主动发现,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防止小问题演变成大舆情。
将舆情工作与作风建设相结合,旨在构建一个“监测-反馈-处置-评估”的闭环管理体系。
监测发现是起点。 通过建立覆盖广泛、渠道下沉的舆情监测网络,可以全面收集涉及干部作风的各类信息,形成问题清单的动态管理台账。
研判分析是核心。 对收集到的舆情信息进行深度分析,区分是普遍性问题还是个别现象,是真实民生痛点还是恶意炒作,准确把握群众的核心诉求与情绪走向。
推动整改是目的。 将研判后的问题线索,通过规范化流程转交至相关职能部门,督促其立查立改、即知即改。对群众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突出问题进行挂牌督办,确保整改落到实处。 [9]
成效评估是检验。 整改之后,需再次回到舆论场,通过持续的舆情监测来评估整改成效。群众的口碑是否好转,负面情绪是否消解,满意度是否提升,是检验作风建设是否“空转”的最客观标准。
作风建设不仅要纠治歪风邪气,也要弘扬新风正气。舆情工作不能只盯着负面信息,更要善于发现和放大正面典型。对于那些因工作扎实、服务热情、勇于担当而获得群众点赞的干部和事迹,舆情工作应主动作为,设置议程,通过多种媒体形态进行宣传报道,将“盆景”打造成“风景”,为广大干部提供鲜活的榜样,营造崇尚实干、清正廉洁的浓厚社会氛围。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意味着这项工作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将舆情工作深度融入其中,可以有效借助民声民意这面“镜子”,不断清除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原体”,从而真正做到以优良的党风凝聚党心民心,为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强的作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