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治“四风”与舆情工作,是指在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背景下,将舆情监测、分析、回应等工作方法,深度融入到发现、纠正和治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简称“四风”)问题中的系统性实践。二者紧密结合,构成了新时代下党政单位加强作风建设、提升治理能力、维护公信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风”是中国共产党在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过程中提出的重要概念,具体指:[2]
“四风”问题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侵蚀党群干群关系,是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顽瘴痼疾。纠治“四风”是一场持久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需要常抓不懈。
网络舆情作为社情民意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在揭示和反映“四风”问题上具有天然的优势。舆情工作为纠治“四风”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来源、监督渠道和检验标尺。
网络舆情是发现“四风”问题线索的重要来源。群众通过社交媒体、论坛、短视频等平台对“走秀式”调研、违规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奢华宴请等行为的曝光和讨论,往往能形成热点舆情。舆情工作机制可以敏锐捕捉这些信息,通过大数据分析、定向监测等手段,精准定位问题发生的单位、涉及的人员和具体情节,为纪检监察机关的介入和核查提供“靶向”指引。许多“四风”问题的查处,正是源于对网络舆情的高度关注和快速反应。
在高压态势下,“四风”问题出现了一些新动向和隐形变异,如将公款吃喝转入内部食堂或私人会所、通过电子红包收送礼金、以培训考察名义公款旅游等。这些问题更具隐蔽性,不易被传统监督方式发现。而网络舆论的“围观”和讨论,能够对这些“新表现”和“老问题”进行深度挖掘,揭示其本质和危害,帮助相关部门洞察“四风”问题的新变种,提升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穿透力。
对查处的“四风”典型案例进行通报曝光,是强化警示教育、形成有力震慑的重要手段。舆情工作通过与媒体联动,可以有效扩大典型案例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让广大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通过舆论的广泛传播和讨论,持续释放“越往后执纪越严”的强烈信号,在全社会营造崇尚节俭、抵制歪风的良好氛围,推动作风建设化风成俗。
纠治“四风”的成效最终要由人民群众来评判。舆情工作通过持续监测分析社会公众对作风建设的评价和反馈,可以客观评估各项整治措施的效果。群众的“点赞”与“吐槽”,是检验工作成效最直观的标尺。[12] 及时回应舆论关切,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认真对待、加以解决,有助于巩固整治成果,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从而赢得党心民心。
综上所述,舆情工作已经成为纠治“四风”不可或缺的一环。它通过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与党内监督、行政监督等形成合力,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的监督网络。将舆情工作融入日常,做到抓早抓小、防微杜渐,是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的重要保障,也是新时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