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与舆情工作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与舆情工作,是指在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深化作风建设的宏观背景下,将舆情工作作为检验、衡量和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地见效的重要抓手,并将践行八项规定精神作为提升舆情工作质效和公信力根本路径的有机结合与双向互动。


核心概念辨析:“规定”与“精神”

首先,必须明确“中央八项规定”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是两个层次不同但紧密关联的概念。

“中央八项规定”是具体的制度条文,是“小切口”和“动员令”。它主要针对改进调查研究、精简会议文件、规范出访活动、简化接待陪同、厉行勤俭节约等方面,提出了八条明确、具体、可操作的行为规范。它是中央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具象化要求,是抓手和起点。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则是更为宏大、深刻的指导原则和价值内核。它不是八条规定的简单总和,而是由这些规定所生发、所体现出的一种求真务实、令行禁止、以上率下、勤俭节约、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和工作态度。其实质是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核心是解决党内脱离群众的突出问题。如果说“规定”是“形”,那么“精神”就是“神”,是需要长期坚持和不断深化的根本要求。


舆情工作在践行八项规定精神中的角色

网络舆情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干部作风的“透视镜”。舆情工作在监督和推动八项规定精神的落实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关键角色。

舆情是检验作风的“社会监督探头”。大量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线索,最初都是通过网络舆情曝光的。从“表哥”“房叔”,到“天价烟”“天价月饼”,再到违规公款吃喝、公车私用、违规操办婚丧喜庆等行为,网络舆情以其强大的社会监督功能,让各种“四风”问题无处遁形。因此,重视和分析相关舆情,已成为纪检监察机关发现问题线索、实现精准监督的重要途径。

舆情是评判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试金石”。一个单位或部门如何回应舆情,本身就是对其工作作风最直接的检验。面对群众关切,是选择高高在上、敷衍塞责,还是选择推诿扯皮、答非所问,这正是官僚主义的典型表现。是选择做表面文章、发空洞通报,还是选择直面问题、扎实解决,这正是形式主义的鲜明写照。践行八项规定精神,就要求在舆情工作中必须拿出求真务实的态度,真诚倾听、积极回应、有效解决。

舆情是密切联系群众的“线上桥梁”。八项规定精神的核心是密切联系群众。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成为党和政府听民声、察民情、汇民智的最重要渠道之一。通过舆情工作,可以及时了解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不满意什么,将网上群众路线走深走实。这不仅是舆情工作,更是践行八项规定精神、转变工作作风的内在要求。

工作启示

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融入舆情工作,并非一句空话。它要求舆情工作者不仅要关注舆论热点,更要从作风建设的高度去分析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同时,它也要求所有党政干部在面对舆情时,必须时刻用八项规定精神这把尺子来衡量自己的言行,以真诚务实的态度赢得群众的理解与信任。

归根结底,舆情工作做得好不好,与作风建设抓得实不实互为表里。一个真正将八项规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单位,其舆情应对能力和公信力必然会得到显著提升,从而在复杂的舆论环境中赢得主动。

欢迎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更多舆情系统、舆情服务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