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融媒体中心,通常简称“县级融媒体”,是在国家顶层设计和统一改革格局下,于县(市、区、旗)一级成立的新型、主流、综合性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它不是对原有媒体机构的简单合并,而是通过对县域内广播、电视、报纸、网站、“两微一端”等各类媒体资源的深度整合、流程再造和一体化发展,旨在打造一个集新闻宣传、政务服务、社会治理、民生服务于一体的区域性主流舆论平台。
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这一重要指示,标志着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正式提升为一项全局性的战略任务。
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具有深刻的战略考量和现实意义:
巩固基层宣传思想阵地:县级媒体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通过融媒体改革,能够有效整合县域内分散的宣传力量,重塑主流媒体在基层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确保党的声音能够及时、准确地传达到基层群众。
-
提升媒体舆论引导能力: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基层舆论生态日益复杂。县级融媒体中心通过打造自主可控的移动传播平台,能够直面本地舆情,主动设置议程,有效引导社会舆论,成为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的“压舱石”。
-
应对媒体市场生存危机:对于大多数县级媒体而言,传统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媒介融合是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的必由之路,关系到县级媒体自身的生死存亡问题。
一个功能完备的县级融媒体中心,通常要实现以下三个层面的核心功能,即“新闻+政务+服务”:
新闻资讯中心:这是其基础功能和核心优势。主要负责宣传本地政策、发布本地权威信息、挖掘本地特色故事、推介本地良好形象,并对本地舆论进行有效引导。
政务服务枢纽:致力于将自身平台打造成一个便捷的“网上政府”。通过与本地政务服务系统对接,吸引全县群众在这个平台上随时随地进行政务办事、查询、咨询、投诉互动,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智慧生活平台:以服务本地群众为重要目标,积极拓展各类便民服务。例如,提供水电煤缴费、交通出行查询、本地电商、招聘求职、文化旅游等智慧生活服务,增强用户粘性,使自身平台成为本地居民不可或缺的生活助手。
自2018年以来,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在全国范围内迅速铺开,普及率很高。各地纷纷揭牌成立融媒体中心,如北京延庆区、浙江长兴县等地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然而,总体来看,大部分县级融媒体中心仍处在从“相加”到“相融”的初级发展阶段,面临着诸多挑战:
深度融合不足:很多机构在形式上完成了挂牌整合,但在内部的策、采、编、发流程上尚未实现真正的再造,各平台仍是“貌合神离”。
人才队伍短板:既懂新闻采编,又懂新媒体运营和技术开发的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
内容生产力不强:内容仍以转载上级媒体和通稿为主,原创的、贴近性强的、符合新媒体传播规律的优质内容不足。
“造血”能力薄弱:如何构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是普遍面临的难题。
未来,县级融媒体中心亟待在体制机制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内容供给侧改革、服务能力拓展等方面持续深化,真正从物理上的“合署办公”迈向化学反应式的“融为一体”,切实担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