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安部门利用舆情系统排查舆情敲诈犯罪,是指公安机关网络安全保卫部门运用专业的舆情监测与分析系统,对网络空间中的海量信息进行主动筛查、关联分析和深度研判,旨在及时发现、锁定并打击以发布负面信息为要挟,对企业或个人实施敲诈勒索的违法犯罪活动。这是一种主动型、数据驱动型的新型网络犯罪侦查模式。
从已侦办的案件来看,不法分子实施网络舆情敲诈,其犯罪手法具有清晰的模式。作为侦查工作的切入点,深刻理解这一模式至关重要:
犯罪团伙首先会有组织地搜集特定行业或企业的“黑料”,这些材料可能基于真实瑕疵进行夸大,也可能是完全的凭空捏造。随后,他们会将这些内容包装成具有煽动性的“深度曝光帖”或“维权报道”,在一些管理松散或同伙控制的网站、自媒体平台进行首发。
为扩大影响,犯罪团伙会迅速动用其控制的“网络水军”或自媒体账号矩阵,对首发内容进行规模化的转发、评论,人为制造“热点事件”的假象,误导广大网民,从而对受害单位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和品牌危机。
第三步:以舆论胁迫敲诈索取巨额费用。
在舆论发酵后,犯罪团伙便会通过各种渠道联系受害单位,以“有偿删帖”、“危机公关”、“媒体顾问费”等名义,实施敲诈勒索。他们以停止或扩大负面炒作为筹码,胁迫受害单位支付巨额钱款,从而完成犯罪闭环。
舆情监测系统为网安部门提供了从海量信息中发现犯罪线索、刻画犯罪团伙画像的有力技术武器:
网安部门可利用舆情系统对特定行业或区域进行宏观扫描,如果发现某个领域在短期内集中爆发大量同质化的负面信息,且发布平台多为非主流、非持牌的“野鸡”网站或自媒体,这就构成了重要的异常信号,背后可能隐藏着有组织的敲诈团伙。
针对可疑的负面信息,可通过系统的舆情溯源功能,分析其传播链条。如果发现多起针对不同企业的负面舆情,其首发信源、核心传播节点(账号)、或雇佣的“水军”账号存在高度重合,就可以通过这些交集,对背后操作的犯罪团伙进行精准画像和关联锁定。
网安部门可以在舆情系统中,将那些已被查实或高度可疑的、专门从事“黑公关”和舆情敲诈的网站、自媒体账号建立一个动态更新的重点监测库。一旦库内信源有新的异动,系统即可自动告警,便于及时跟进、露头就打。
在系统中设置包含“有偿删帖”、“负面公关”、“包删”等黑灰产“行话”的关键词监测方案,有助于发现隐藏在网络中的敲诈勒索交易线索,顺藤摸瓜,找到实施犯罪的个人或组织。
作为网络空间的管理者和守护者,网安部门在运用舆情系统排查此类犯罪时,应坚持以下策略:
主动出击,露头就打。改变以往“不告不理”的被动模式,将舆情监测作为主动发现犯罪线索的重要渠道,对网络敲诈行为形成高压震慑态势。
数据赋能,精准打击。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升线索发现的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对隐藏在幕后的犯罪团伙进行全链条打击。
加强行刑衔接与平台共治。与网信、市场监管等部门加强协作,对于尚不构成刑事犯罪但属于违规行为的“黑公关”活动,及时移交相关部门进行行政处罚。同时,压实互联网平台的主体责任,督促其清理平台内的有害信息和违法账号,共同维护清朗、有序的网络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