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各级政府制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舆情监测、回应工作,已被提升到与事件处置、医疗救治、物资保障同等重要的战略高度。它不再是应急响应的附属或收尾环节,而是贯穿于预警、响应、处置、收尾全过程,直接关系到防控大局稳定、社会秩序井然和政府公信力维护的核心工作。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应急预案强调,要建立多点触发的监测预警机制。在这一机制中,网络舆情监测是除法定报告渠道之外,最重要、最敏锐的社会化信息来源。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极早期,当法定报告程序尚未启动或完成时,来自疫区一线医务人员、普通民众在社交媒体上的零星“爆料”或求助信息,往往是事件的最初信号。及时、有效地捕捉并核实这些网络舆情,能够为启动应急响应、开展早期流调、防止疫情扩散争取到极其宝贵的“黄金时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前哨”预警作用。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极强的社会冲击力,极易在公众中引发恐慌、焦虑、猜疑等负面情绪。应急预案明确要求,必须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及时、准确、权威地发布信息。这正是舆情工作的核心职责所在。
应急预案的执行并非一成不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在此过程中,舆情是反映政策执行效果、发现基层存在问题、收集社情民意的最直接、最广泛的“传感器”。
在应急状态下,政府的每一个举动都备受关注。舆情工作承担着搭建政府与民众之间沟通“连心桥”的重要使命。通过建立高效的舆情回应机制,对公众通过各种渠道反映的诉求和关切,进行及时的、有温度的回应和解决,能够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增进民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场严峻的“大考”中,及时、真诚、有效的舆情工作,是提升政府公信力、彰显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一环。
综上所述,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框架下,舆情工作已深度融入应急管理的全链条,成为感知风险、稳定人心、优化决策、赢得信任的核心支撑,其成效直接关系到整个应急体系的运转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