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舆情工作的作用

在我国各级政府制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舆情监测、回应工作,已被提升到与事件处置、医疗救治、物资保障同等重要的战略高度。它不再是应急响应的附属或收尾环节,而是贯穿于预警、响应、处置、收尾全过程,直接关系到防控大局稳定、社会秩序井然和政府公信力维护的核心工作。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舆情是事件预警的“前哨”与“吹哨人”

应急预案强调,要建立多点触发的监测预警机制。在这一机制中,网络舆情监测是除法定报告渠道之外,最重要、最敏锐的社会化信息来源。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极早期,当法定报告程序尚未启动或完成时,来自疫区一线医务人员、普通民众在社交媒体上的零星“爆料”或求助信息,往往是事件的最初信号。及时、有效地捕捉并核实这些网络舆情,能够为启动应急响应、开展早期流调、防止疫情扩散争取到极其宝贵的“黄金时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前哨”预警作用。

二、 舆情工作是稳定社会情绪、保障防控大局的“压舱石”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极强的社会冲击力,极易在公众中引发恐慌、焦虑、猜疑等负面情绪。应急预案明确要求,必须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及时、准确、权威地发布信息。这正是舆情工作的核心职责所在。

  • 通过权威发布,挤压谣言空间。预案要求,应急响应启动后,要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并建立动态、持续的新闻发布制度。这能够有效降低因信息不透明而导致的“模糊性”,从源头上遏制“奥尔波特流言公式”的成立,最大限度地减少谣言、不实信息对防控工作的干扰。
  • 通过精准解读,凝聚社会共识。针对公众关心的疫情态势、防控措施、自救知识等,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科学、通俗的宣传解读,能够有效消除公众疑虑,提升其对防控工作的理解、支持与配合度,将全社会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共同构筑起群防群控的坚固防线。

三、 舆情工作是汇集民意、优化决策的“传感器”

应急预案的执行并非一成不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在此过程中,舆情是反映政策执行效果、发现基层存在问题、收集社情民意的最直接、最广泛的“传感器”。

  • 发现防控工作中的堵点与盲区。通过对网络舆情的实时监测,可以及时发现诸如“某些小区物资配送不畅”、“个别隔离点管理混乱”、“部分群众就医遇到困难”等一线具体问题。将这些舆情信息快速流转至相关职能部门,能够推动问题的快速解决,补齐防控短板。
  • 为优化防控策略提供民意参考。公众对于防控措施的意见、建议和讨论,是决策部门评估政策社会效果、进行科学调整的重要参考。通过舆情分析,可以了解到哪些措施获得了普遍支持,哪些措施引发了较大争议,从而使防控决策更具科学性、精准性和人性化。

四、 舆情工作是回应社会关切、维护政府公信力的“连心桥”

在应急状态下,政府的每一个举动都备受关注。舆情工作承担着搭建政府与民众之间沟通“连心桥”的重要使命。通过建立高效的舆情回应机制,对公众通过各种渠道反映的诉求和关切,进行及时的、有温度的回应和解决,能够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增进民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场严峻的“大考”中,及时、真诚、有效的舆情工作,是提升政府公信力、彰显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一环。

综上所述,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框架下,舆情工作已深度融入应急管理的全链条,成为感知风险、稳定人心、优化决策、赢得信任的核心支撑,其成效直接关系到整个应急体系的运转效能。

欢迎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更多舆情系统、舆情服务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