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民情、听民声、汇民智”,是我们党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和优良传统在网络时代的具体体现和创新发展。近期,为编制好“十五五”规划,我国再次“开门问策”,通过互联网面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建议。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广泛深入地察民情、听民声、汇民智,凝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合力,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重大举措,不仅为国家顶层设计汇聚了磅礴的民智,也为新时代的舆情工作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更明确的定位和更崇高的使命。
在这一背景下,舆情工作已远非防范化解风险的“消防队”,而是深度融入国家治理,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的“主阵地”和“传感器”。
一、 察民情:舆情工作是规划编制的“现实基础”
“察民情”要求我们深入了解社会真实状况和群众生活实态。“十五五”规划的科学性,首先来源于对国情民情的精准把握。网络舆情作为社情民意最直接、最广泛、最鲜活的反映,为“察民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渠道。
- 洞察发展需求与社会关切:通过对网络舆论的系统性监测与分析,可以精准洞察当前人民群众对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生态环保、民生保障等领域的真实需求、核心关切与未来期盼。舆情工作能够敏锐地捕捉到社会发展的痛点、堵点和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为“十五五”规划的议题设置提供来自基层的、最真实的输入。
- 体察社会心态与价值取向:网络舆论不仅反映具体问题,更折射出新发展阶段下,社会各阶层的心态特征、价值取向和信心指数。舆情工作通过对社会心态的分析,能够帮助决策层更好地理解人民、团结人民、凝聚人民,确保规划蓝图能够获得最广泛的社会认同。
二、 听民声:舆情工作是“开门问策”的“传导中枢”
“听民声”要求我们真心实意地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批评和建议。“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向网民问计求策,正是“听民声”最生动的实践。舆情工作在其中扮演着“传导中枢”和“沟通桥梁”的角色。
- 从被动回应到主动征集:现代舆情工作不再仅仅是应对危机,更要主动设置议程、搭建平台,引导和鼓励广大网民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通过运营好官方征集渠道、联动各大网络平台,确保民声能够被顺畅地听见、被完整地记录。
- 建立反馈闭环,激发参与热情:“听民声”不能“一听了之”。舆T情工作需要推动建立一个“网上听到、专班办到、适时见到”的反馈闭环。通过对有价值的网民建议进行公开展示、感谢和阶段性反馈,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自己的声音“被听到、被尊重、被采纳”,从而极大地激发其参与国家治理的主人翁意识和政治热情。
三、 汇民智:舆情工作是科学决策的“民智思想库”
“汇民智”要求我们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面对海量的网民建言,舆情工作通过专业化的分析、归纳和提炼,正在成为辅助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重要“思想库”。
- 从原始数据到决策参考:舆情工作者的核心任务,是将纷繁复杂、高度碎片化的网民意见,转化为结构清晰、观点明确、数据详实的专业报告。通过运用大数据分析、内容分析等方法,从海量建言中提炼出高频诉求、创新观点和可行性建议,为规划编制工作提供高质量的决策参考。
- 检验政策预案与凝聚社会共识:在规划草案形成过程中,可以通过舆情监测的方式,对部分拟议中的政策思路进行小范围的“舆论压力测试”,观察社会反馈,提前发现潜在的争议点。这有助于在规划正式发布前,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确保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人民性。
总之,“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向全社会问计求策,是新时代民主政治的生动实践,也为舆情工作树立了新的标杆。它要求我们必须将“察民情、听民声、汇民智”的要求,全面、深入地融入到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真正把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无穷智慧,汇聚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