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通知并开展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工作。在牵头落实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工作中,各级网信部门承担着承上启下、统筹协调的关键角色。为确保专项治理工作取得实效,本文根据舆情规律给出工作建议,仅供网信部门参考。
压紧压实网站平台的主体责任,是此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网信部门在对平台进行督促指导时,必须做到精准、具体,确保各项要求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首先,要将“资质认证”作为督导检查的核心。网信部门需明确要求并定期核查平台是否建立了严格、细致的资质认证体系。指导工作的要点在于“分类”与“核验”。要督促平台不仅能区分医疗机构人员、院校人员等大类,更能细分至医师、护士、药师等具体职业,并能对医师执业证、在职证明等材料进行严格的形式与实质审查。尤其要强调,平台需通过国家卫健委官方查询渠道,对医生、护士的执业信息进行交叉比对,严防虚假认证。对于“同一科室认证人数异常”等存疑情况,要指导平台建立复核与处置机制。
其次,要将“亮证上岗”作为用户感知的硬性标准。网信部门应要求平台必须在账号主页的显著位置,清晰、完整地展示已认证账号的资质信息,包括证书名称、专业范围、所在单位科室、是否在职、签约MCN机构等。这是保障公众知情权、建立信任基础的关键一步。同时,要指导平台依法做好个人信息的脱敏与保护工作。
再者,要将“行为规范”作为平台日常管理的重点。网信部门需督促平台严格落实“无资质,不科普”的原则,按照“复审存量、严管新增”的要求,清理无资质账号的专业医疗科普内容。同时,要指导平台严密监控并从严处置各类违规行为,如违规提供线上诊疗、直播时本人不出镜、将用户引流至其他平台交易、变相发布医疗广告等。要确保平台不仅有规则,更有发现和处置违规行为的有效手段。
在治理行动期间及后续常态化管理中,专项舆情监测是检验工作成效、发现“漏网之鱼”、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保障。
第一,监测关键词需从“宽泛”转向“精准”。除了常规的“医疗”、“健康”等关键词,更要布控与违规行为直接相关的“黑话”和“行话”,如“有偿科普”、“内部渠道”、“神医推荐”等。同时,要重点监测那些已被处罚或多次被举报的“前科”账号,防止其“转世”或改头换面后继续违规。
第二,监测重点要聚焦于“乱象”本身。网信部门应利用舆情系统,主动、持续地搜集和发现典型的违法违规线索。监测的重点应与通知中明确要清理打击的行为保持一致,如“无底线蹭流量打造网红医生”、“借两性健康传播色情擦边内容”、“利用AI编造同质化文案”、“假冒医生身份”、“鼓动拒绝就医”等。主动发现这些线索,是体现监管作为、形成震慑的关键。
第三,要建立高效的“监测-通报-处置”联动机制。舆情监测发现的线索,不能止于发现。网信部门内部应建立快速研判机制,对于明确违规的,要立即督促平台进行处置;对于涉及其他部门职责的(如非法行医、违法广告),要建立与卫生健康、市场监管等部门的快速通报和线索移交渠道,形成监管合力。同时,要密切监测社会公众对治理行动的反馈舆情,及时回应关切,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确保专项工作在良好的舆论氛围中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