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回应中的“传播隔阂”,是指在政府部门或涉事单位进行舆情回应时,其发布的内容、使用的语言、选择的渠道以及所站的立场,与目标公众的认知习惯、信息需求、情感状态和价值观念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系统性的差距,从而导致回应信息虽然已经“发布”,但并未被公众有效“接收”、理解和认同的传播失效现象。这种“隔阂”是导致大量官方回应“自说自话”、“对牛弹琴”,甚至引发次生舆情的根本原因。
“传播隔阂”并非单一问题,而是由多种具体的“认知偏差”和“实践错位”共同构成的复合型难题。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隔阂。回应的撰写者作为掌握全面信息的“内部专家”,往往会陷入“知识的诅咒”。他们下意识地认为自己所熟知的专业术语、政策简称、事件背景等,对于公众来说也是不言自喻的。这导致回应内容充斥着晦涩难懂的“行业黑话”和生硬的“公文语言”,默认了过多的背景知识。公众在阅读时,如同在解读“天书”,无法理解其核心意图,自然也就谈不上接受和认同。这种语言体系上的不兼容,构成了第一道坚实的“隔阂”。
处于冷静、理性工作状态下的回应者,往往难以准确共情舆论场中公众的焦虑、愤怒或恐慌等激烈情绪,从而产生“移情隔阂”。他们可能会从纯粹理性的角度,认为公众的反应“非理性”、“小题大做”,因此在回应中过分强调“依法依规”、“客观冷静”,而忽视了对公众情绪的安抚和人文关怀。当公众最需要的是“同情”和“态度”时,官方给予的却是冰冷的“道理”和“程序”。这种情感上的不同频,使得回应显得“傲慢”、“冷漠”,在官方与民众之间挖下了一道深深的“情感鸿沟”。
不同的媒介平台,其用户群体、话语体系和内容偏好截然不同。如果对“媒介即隐喻”的理解不足,就可能产生渠道与形式上的“隔阂”。例如,试图用一份四平八稳的红头文件式通告,去回应一个在短视频平台上爆发的、以情绪化和视觉冲击为特点的舆情事件,其效果无异于“用文言文劝架”。将不适合特定平台的内容,生硬地投放到该平台,不仅无法有效触达目标受众,其不合时宜的形式本身,就可能成为新的“槽点”,引发嘲讽。
当负面舆情发生时,公众往往会带着“确认偏误”去寻找支持其负面猜想的证据。而回应方如果也陷入“归因偏差”,将问题首先归因于“有黑手在带节奏”或“是刁民在闹事”,而不是首先反思自身问题,那么双方的信任基础从一开始就是错位的。回应方发布的任何澄清和解释,都会被持有偏见的公众视为“狡辩”和“洗地”。这种从根源上的互不信任,构成了最难以逾越的“信任隔阂”。
打破“传播隔阂”,要求舆情回应工作必须完成一次从“以我为主”到“以受众为中心”的彻底转型。
首先,要建立“外部视角”的审核机制。在回应发布前,必须引入完全不了解背景的“第三方”进行审阅,以一个普通公众的视角,检查内容是否存在语言障碍和认知门槛。
其次,要坚持“情感优先”的沟通策略。在重大负面事件中,必须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以真诚的态度表达同情和关切,是建立情感连接、消融隔阂的前提。
再者,要进行“渠道定制化”的内容生产。要根据不同平台的特性,将核心回应内容“翻译”成适合该平台的话语体系和呈现形式,做到“一平台一策”。
最后,要秉持“事实驱动”和“坦诚开放”的姿态。面对质疑,最有力的方式是呈现无可辩驳的、可视化的证据,并以开放的态度承认自身工作中可能存在的不足。真诚是打破信任壁垒的唯一捷径。
总之,舆情回应的成功,不在于“我说”了多少,而在于公众“听进去”了多少。时刻警惕并努力消弭各种“传播隔阂”,是提升舆情回应质效、赢得公众信任的根本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