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基层”,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宝贵工作方法和优良传统。在当前以互联网为主战场的舆情工作中,重申和践行“四下基层”,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它为我们从根本上解决“为了谁、依靠谁、怎么做”的问题,提供了清晰的路径,是做好新时代网上群众路线工作、有效化解舆情风险的治本之策。
“四下基层”的四个方面,与舆情工作的“监测、研判、回应、处置”等核心环节,形成了深刻的内在逻辑统一,共同指向一个目标: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
这一要求深刻地启示我们,政策宣传工作,绝不能满足于在官方媒体和网站上“一发了之”。网络舆论场是分圈层、分地域、分群体的,空洞的、宏大的“云端”宣传,很难真正触达基层群众的心坎里。践行这一要求,就是要推动舆情引导工作“下沉”。要组织宣传骨干、理论专家、一线干部,带着政策走进社区、企业、田间地头,更要走进本地的社群、论坛、直播间,用群众听得懂的“家常话”,面对面地解读政策,解答疑惑。这种“滴灌式”的精准沟通,能够有效打通政策宣传的“最后一公里”,将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误解和疑虑,化解在萌芽状态。
舆情研判最忌讳的就是“闭门造车”和“纸上谈兵”。如果仅仅依赖于线上的数据和报告,而对线下的实情一无所知,那么做出的研判很可能是片面的、失准的。践行“调查研究下基层”,就是要将舆情研判的“根”深深地扎在实践的土壤里。在面对一个舆情热点时,不能只看网上的“喧嚣”,更要深入事件发生的现场,去听取当事人的真实陈述,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掌握第一手的真实情况。这种线上舆情与线下实情相互印证的“立体研判”,才能真正做到去伪存真、洞察本质,为科学决策提供最可靠的依据。
很多重大的网络舆情,其源头往往是群众的合理诉求长期得不到回应和解决,最终“小事拖大、大事拖炸”,从线下“信访”演变为线上“信网”。“信访接待下基层”,就是要求我们变被动的“等群众上访”为主动的“下沉去接访”。要将领导干部下基层接待群众、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舆情回应的前置环节。通过面对面的沟通,及时、有效地化解群众的怨气和不满,就等于拆除了一个又一个可能引爆网络舆情的“引信”。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群众矛盾化解机制,是实现舆情源头治理的关键。
舆情治理的最高境界是真正解决问题。网络上的汹涌舆情,归根结底反映的是现实中的矛盾和问题。“现场办公下基层”,就是要求领导干部直面问题、直奔现场,针对舆情暴露出的突出问题,当场研究、当场拍板、当场解决。这种雷厉风行、务求实效的处置方式,本身就是最有力、最可信的舆情回应。它向全社会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号:党和政府不仅听到了群众的呼声,更以实际行动在解决问题。当现实中的问题得到解决,网络上的舆情自然就会烟消云散。
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任何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线上”操作,都难以经受住舆论的考验。重温和践行“四下基层”,就是要提醒我们所有的网信、舆情工作者,必须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只有把根扎在基层,把心贴近群众,我们的舆情工作才能真正获得深厚的力量源泉,才能在复杂的舆论斗争中,始终赢得主动、赢得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