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救灾工作中的舆情注意事项

防汛救灾工作,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天大的事”,也是对地方党委政府应急指挥、组织动员和综合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在全媒体时代,防汛救灾工作不仅是一场与自然灾害搏斗的“物理战场”,更是一场考验政府公信力、凝聚社会共识的“舆论战场”。在此过程中,舆情工作贯穿始终,任何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引发严重的次生舆情,对救灾大局造成干扰。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并妥善应对其中的各个舆情风险点。

wechat_2025-08-11_201144_836.png

一、 预警与准备阶段: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

在汛情预警发布后、灾害发生前的“窗口期”,舆情工作的核心是管理社会预期,避免麻痹思想和不必要恐慌。

  • 预警信息发布要“广而又精”。要通过一切可用渠道(电视、广播、网站、新媒体、应急广播、手机短信、社区大喇叭等),确保预警信息能够全方位、无死角地触达每一位可能受影响的群众。发布内容要精准清晰,明确说明预警级别、可能的影响范围、具体的防御指引(如“非必要不外出”、“车辆勿停放在低洼地带”等),避免使用模糊、专业的术语。
  • 主动展示“备战”姿态,拒绝“赌博”心态。要通过媒体主动、公开地展示各级部门的备战状态,如应急队伍集结、救援物资储备、重点部位巡查、预置排涝设备等。这种“看得见”的准备,是给公众最好的“定心丸”。要坚决杜绝“预警过度”、“狼来了”的麻痹思想,任何对预警的轻视和侥幸心理,一旦被曝光,都将在灾后引发毁灭性的问责舆情。

二、 抢险与救援阶段:生命至上,信息透明

灾害发生后的抢险救援阶段,是舆情最集中、最复杂的爆发期,信息发布与舆论引导必须坚持“生命至上、坦诚透明”的原则。

  • 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建立滚动发布机制。在确认灾情后,必须在“黄金时间”内由权威部门发布第一份官方通报,内容应包括已知的灾情、已采取的救援行动、以及明确的求助渠道。随后,要建立滚动新闻发布机制,动态、持续地公布救援进展、受灾情况、物资调配等信息,以权威信息的“确定性”,最大限度地对冲谣言和猜测的“不确定性”。
  • 统一指挥,统一出口,避免信息混乱。在应急指挥体系下,必须建立统一的信息发布出口,由指定的部门或发言人对外发布信息。要坚决避免多部门、多渠道各自为政、发布信息不一致的情况,以免造成信息混乱,损害政府公信力。
  • 高度重视“可辨识受害者”,展现人文关怀。舆论的焦点会迅速集中在具体的受灾个体上。对于媒体报道的、或网络上求助的“可辨识受害者”,必须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及时核实并跟进救援。在通报中,要首先对遇难者表示沉痛哀悼,对受灾群众表示深切慰问,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 严防死守,打击涉灾谣言。要与网信、公安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对编造、传播涉灾谣言,特别是引发社会恐慌、妨害救援秩序的言行,要依法快速打击,并及时、公开辟谣。

三、 安置与恢复阶段:回应关切,解决问题

在灾情稳定后的安置和恢复阶段,舆情焦点将转向民生保障和善后处置,此时的工作核心是解决实际问题,回应群众关切。

  • 主动设置议程,公开善后政策。要主动、详细地向社会公布受灾群众的安置方案、生活物资保障情况、补偿和救助标准、以及灾后恢复重建的规划。政策的透明是化解矛盾、稳定人心的前提。
  • 畅通民意反馈渠道,解决“急难愁盼”。要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广泛收集受灾群众在安置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如物资分配不均、临时住所条件差、特殊群体无人照料等),并建立“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快速解决机制。对群众的抱怨和诉求,要及时回应、跟进、反馈,避免因小问题处置不当而引发新的负面舆情。
  • 正面宣传与反思总结相结合。一方面,要大力宣传在防汛救灾中涌现出的英雄模范和感人事迹,弘扬抗洪精神。另一方面,也要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对此次防汛救灾工作中暴露出的短板和问题,进行科学、客观的复盘和总结,并向社会公开改进措施,以坦诚的姿态赢得长远的信任。

总之,防汛救灾工作中的舆情应对,是一场与时间赛跑、与谣言斗争、与民心互动的综合考验。只有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贯穿始终,坚持公开透明、快速响应、真诚沟通,才能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力量,打赢防汛救灾和舆论这两场硬仗。

欢迎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更多舆情系统、舆情服务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