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招商相关舆情工作要点

政府招商引资舆情工作,是指地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在策划、推介、洽谈、签约、落地、服务等招商引资全链条中,为塑造良好营商环境、吸引优质投资而开展的舆情监测、形象塑造、风险研判和沟通引导等一系列工作。在新发展格局下,区域间的招商引资竞争日趋激烈,良好的舆论环境已成为决定投资流向的关键“软实力”之一。

截图 2025-08-20 11.14.16-fullpage.png

一、 舆情工作的核心目标:从“引资”到“引信”

现代招商引资,已从单纯的“给政策、给土地”的“引资”阶段,升级为更注重“引信”(吸引信任)的阶段。舆情工作的核心目标,就是要通过系统性的传播与沟通,向潜在的投资者和全社会,构建并传递一个关于本地区“值得信赖、充满机遇、服务高效”的稳定预期和积极形象。

二、 日常阶段:主动塑造,构建“亲商、安商、富商”的舆论场

在日常工作中,舆情工作必须主动作为,变被动的“等项目”为主动的“筑巢引凤”,其工作要点包括:

  • “一把手”形象的IP化塑造(可选):

    地方党政主要领导是营商环境的“第一代言人”。要善于运用新媒体,通过参加企业家座谈会、直播带货、短视频解读政策、一线解决企业困难等方式,将“一把手”打造成一个“懂经济、重实干、有温度、讲信用”的IP形象。这种人格化的展示,比任何宣传口号都更具说服力。

  • 营商环境“亮点”的持续性传播:

    要将本地在“放管服”改革、要素保障、法治环境、产业配套、人才政策等方面的优势和亮点,转化为一个个生动的、有数据、有故事的传播产品。要变“自卖自夸”为“借嘴说话”,善于挖掘和传播已落地企业在本地区成功发展的案例,让“老朋友”的现身说法,成为吸引“新朋友”的最好“路演”。

  • 产业政策的“精准滴灌”式解读:

    针对本地区重点发展的产业链,要对相关的扶持政策进行系统、深入、通俗的解读。要组织“政策宣讲团”,走进商会、协会、产业园区,更要通过行业垂直媒体、财经社群等渠道,向目标投资者进行“精准滴灌”,确保“好政策”能够被“对的人”看见和理解。

三、 项目推进与落地阶段:风险研判与过程管理

在具体的项目洽谈和落地过程中,舆情工作需转向更为审慎的风险研判和过程管理。

  • 对拟引进项目的“舆情背调”:

    在引进重大项目前,必须利用舆情监测系统,对投资方及其关联企业进行全面的“舆情背景调查”。要排查其是否存在重大的环保、劳资、债务、法律诉讼等历史负面舆情。这种前置的风险排查,是避免“引来一个雷”的关键一步。

  • 对本地反对声音的监测与沟通:

    重大项目的落地,可能会对本地的环境、社区、就业等产生影响,从而引发部分本地居民的疑虑甚至反对(“邻避效应”)。必须对这些反对声音进行密切监测,并及时、主动地通过听证会、居民座谈会等形式,进行公开、透明的沟通,回应关切,化解矛盾。

  • 对“招商承诺”的闭环管理:

    要将政府在招商过程中所做的各项承诺,建立一个公开的、可追踪的台账。舆情工作需定期对这些承诺的兑现情况进行审视,一旦发现可能存在“违约”风险,应立即向决策层发出预警。因为“政府失信”是所有营商环境舆情中最具毁灭性的一种。

四、 危机应对:保护区域声誉,修复投资者信心

当涉及本地区的、已落地企业的负面舆情(如安全事故、环保问题、劳资纠纷)爆发时,政府的舆情工作,不仅是处理一个企业的危机,更是在保护整个区域的营商环境声誉。

首先,要坚持“不护短、不推诿”的公正立场。政府应依法依规、不偏不倚地介入调查,督促涉事企业承担应尽的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任何“地方保护主义”的姿态,都会严重损害本地法治环境的形象。

其次,要主动作为,展现“服务型政府”的担当。在督促企业整改的同时,政府应主动向社会公布将采取何种措施,来加强行业监管、完善制度漏洞,以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要通过积极的、有建设性的行动,向外界传递“我们不仅能发现问题,更能解决问题”的负责任形象,从而最大限度地修复投资者信心。

欢迎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更多舆情系统、舆情服务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