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工作者如何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下称《意见》),不仅是我国抢占全球人工智能发展制高点的宏伟蓝图,更是一场深刻的、涉及全社会的系统性变革。对于舆情工作者而言,这绝不仅仅是一项需要关注的产业政策,更是对我们工作理念、方法和能力的一次全面重塑。《意见》的成功落地,不仅取决于技术突破和产业融合,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有效引导社会预期、凝聚广泛共识、防范化解伴生风险。因此,舆情工作者在落实《意见》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宣传员”、“稳定器”和“预警哨”角色。

一、 落实“宣传引导”要求:从“政策宣讲”到“社会共识”的构建者

《意见》在“组织实施”部分明确要求,“要加强宣传引导,广泛凝聚社会共识,为行动的开展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这为舆情工作者的前瞻性、主动性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不能被动等待舆情发生,而应成为“人工智能+”时代愿景的积极构建者和传播者。

首先,要将宏大叙事转化为可感知的民生故事。“人工智能+”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是一个抽象甚至遥远的概念。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将其“翻译”成与群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息息相关的、有温度、可感知的故事。要善于挖掘和推广“人工智能+”在医疗、教育、交通、养老等领域的成功应用案例,通过短视频、图文、直播等形式,生动地展示人工智能如何让看病更精准、如何让交通更顺畅、如何让学习更个性化。通过讲述这些“身边事”,将国家战略的宏大叙事,转化为公众对美好生活的具体向往,从而建立最广泛的情感认同。

其次,要主动管理和疏导社会性焦虑。任何一场深刻的技术变革,都必然伴随着公众的疑虑和焦虑,特别是对“大规模失业”、“数据隐私安全”、“算法歧视”等问题的担忧。舆情工作者不能回避这些问题,而应将其作为核心议题,进行主动的预期管理。要联合权威专家、主流媒体,科学、客观地分析“人工智能+”对就业结构的真实影响,大力宣传“人机协同”的新工作模式和终身学习、技能提升的重要性。要清晰解读国家在数据安全和算法伦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向公众传递“发展与安全并重”的明确信号,用信息的确定性来化解公众对不确定性的恐惧。

二、 落实“提升安全能力水平”要求:从“舆情监测”到“风险防控”的守护者

《意见》在“提升安全能力水平”部分提到,“要建立健全人工智能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并“强化政府引导与行业自律”。这与舆-情监测和风险防控工作高度契合,要求我们将传统的舆情工作,升级为对新型社会风险的系统性研判与防范。

第一,将舆情监测升级为对“人工智能伴生风险”的专项监测。我们的监测对象,不再仅仅是针对某个具体事件的民意,更要扩展到对人工智能技术本身所带来的社会风险的舆论反映。要建立专项监测体系,持续追踪公众对于“深度伪造”(Deepfake)、“AI诈骗”、“算法偏见”、“数据滥用”等问题的讨论,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的负面舆情,为监管部门的决策和介入提供前瞻性的预警。

第二,利用“人工智能+”提升舆情风险识别能力。我们不仅要监测“人工智能”的风险,更要用“人工智能”来武装自己。要积极推动将大语言模型等先进技术,深度融入舆-情监测系统。利用AI来对抗AI,实现对“AI生成谣言”、“智能化水军”等新型网络攻击行为的快速识别和溯源。通过建立更智能、更敏锐的风险预警模型,提升我们在复杂舆论环境中的“看见”与“看懂”能力。

第三,将舆情反馈作为“行业自律”的重要参照。《意见》强调政府引导与行业自律相结合。舆情工作者可以通过对各大科技公司、各类人工智能应用产品的舆情监测,形成定期的“社会反馈报告”。报告可以客观反映公众对不同企业在算法伦-理、数据安全、用户体验等方面的评价,并将其提供给行业协会和监管部门。这种来自公众的、真实的“口碑”数据,是推动行业建立健全自律规范、促使其履行社会责任的最有效外部监督力量。

截图 2025-08-27 10.18.46-fullpage.png

落实“人工智能+”行动意见,对舆情工作者提出了全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跳出“就舆情看舆情”的狭隘视角,将自身工作置于国家战略的宏大背景之下,既要当好国家战略的“扩音器”和“翻译官”,又要当好社会风险的“监测哨”和“减压阀”,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专业能力,为这一重大战略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

欢迎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更多舆情系统、舆情服务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