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规范化推广与管理,是提升国民素质、传承中华文脉、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在每年九月第三周的“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简称“推普周”)期间,相关议题的社会关注度会达到年度高峰。今年的第28届推普周,更将主题提升至“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高度。在此背景下,相关舆情工作不仅是常规的宣传与监测,更是服务于国家战略、维护文化安全、凝聚民族共识的重要一环。
舆情监测需围绕“推广”与“管理”两个维度,精准捕捉社会公众的多元反应与潜在风险。
(一)“推广”层面的舆情监测:
这是最核心、也最易引发争议的舆情点。监测需重点关注,在推广普通话的过程中,是否存在部分地区、部分媒体将二者简单对立的倾向。要巡查是否存在“在学校说方言被罚”、“媒体过度贬低方言”等极端个案,这些个案极易引爆关于“推广普通话是否等于消灭方言”、“如何保护地域文化多样性”的激烈辩论,甚至激化地方民众的对立情绪。
要监测基层单位在开展“推普周”活动时,是否存在“只喊口号、不重实效”、“层层开会、过度留痕”等形式主义问题。这些问题会引发公众对活动“走过场”的批评,消解其严肃性。
要关注教师、播音员、公务员等重点人群的普通话水平,以及民族地区、农村地区等重点区域的推广普及情况。网络上关于“老师口音太重影响教学”、“窗口单位人员无法用普通话顺畅交流”等抱怨,是检验推广工作“最后一公里”成效的直接信号。
(二)“管理”层面的舆情监测:
要主动搜集公众在社交媒体上“随手拍”的,关于公共场所(如广告牌、路牌、标语)、公开出版物、影视字幕中出现的错字、别字、繁体字不当使用、以及“谐音梗”广告等不规范用字现象。这些是体现城市文化品位和语言文字管理水平的“细节”。
要密切关注社会舆论,特别是教育界、文化界人士,对于网络“热词”、“梗文化”、“饭圈黑话”等过度泛滥,可能对青少年语言文字能力和规范表达造成冲击的担忧。这种讨论,反映了社会对于维护语言纯洁性的深层焦虑。
要监测关于在商品包装、企业名称、日常交流中过度使用外语词汇,以及提笔忘字、汉字书写能力下降等现象的讨论。这些议题很容易与“文化不自信”、“汉字危机”等宏大叙事挂钩,引发深刻的文化反思。
面对上述舆情,相关部门(语委、教育、宣传、文旅、市场监管等)的工作,应重在“服务”。
首先,要主动设置议程,精准阐释“推广”与“保护”的辩证统一。
在“推普周”期间,要主动、密集地通过权威专家、主流媒体,清晰地向全社会阐释: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其目的在于“促进沟通、增进认同”,绝非要消灭或取代方言。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同样需要被尊重和保护。要大力宣传和推广那些在“推普”的同时,也积极开展方言保护、传承地方曲艺的正面典型,以生动的案例,消解公众的对立情绪和误解。
其次,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题做深做实。
宣传引导工作,要紧紧围绕今年的年度主题。要善于讲述各民族群众通过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走出大山、增收致富、融入现代社会的生动故事。要展现语言相通如何促进了各民族的情感相亲、文化交融。通过这些有温度、有力量的故事,将“推普”工作,从一个单纯的语言文字工作,提升到凝聚民族向心力、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战略高度上来。
最后,要建立“社会啄木鸟”的常态化互动机制。
对于公众监督和举报的社会用字不规范问题,要建立一个“线上接收-线下转办-结果反馈”的工作闭环。可以发起“随手拍错字”等网络活动,对积极参与的网民给予适当奖励。这种“开门办语委”的姿态,不仅能够有效地借助社会力量,提升语言文字的社会治理效能,更能将“推普周”从一周的集中宣传,变为一场全民参与、全年无休的文化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