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是党中央着眼于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这一改革旨在通过“五统一、一开放”,从根本上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然而,改革的本质,就是对既有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在推进过程中,必然会触动一些地方、行业、企业的“奶酪”,从而在舆论场中引发复杂的博弈、抵触和争议。对此,必须进行前瞻性、系统性的舆情风险研判,并建立精细化的监测方案,为改革的平稳推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舆情风险主要源于改革的“攻坚”属性,集中在对“顽瘴痼疾”的整治和对既有利益的冲击上。
风险点:当中央要求“统一政府行为尺度”、“纠治政绩观偏差”,并对违规招商引资、搞地方保护的行为进行追责时,部分长期依赖于此发展本地经济的地方,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这种抵触未必是公开反对,而更可能表现为一种“软抵制”的舆情形态。
舆情表现:通过本地媒体或自媒体,强调本地经济的“特殊困难”,渲染统一市场可能带来的“水土不服”,或将本地一些依赖于保护政策的“落后产能”企业,包装为“民生支柱”,暗示改革将导致“大规模失业”。这种“哭穷卖惨”式的舆论,旨在博取社会同情,为改革制造阻力。
风险点:“统一市场基础制度”的核心之一,是实现质量、安全等标准的统一。在标准的制定和修订过程中,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企业,特别是行业协会和头部企业,会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展开激烈的“标准话语权”争夺。
舆情表现:部分企业或行业协会,可能会通过媒体、专家发声,鼓吹对自己有利的“地方标准”或“行业标准”,并攻击全国统一标准“不接地气”、“扼杀创新”。或者,在整治“低价无序竞争”时,部分以低价为主要竞争手段的企业,可能会煽动“打压中小企业生存空间”的舆论。
风险点:着力整治“最低价中标、以次充好、利益勾连”等乱象,将直接冲击长期盘踞在该领域的“既得利益”网络。这些群体可能会通过各种方式,对改革进行反弹和污名化。
舆情表现:网络上可能会出现一些看似“专业”的分析文章,为“最低价中标”的合理性进行辩护,或将整治行动,歪曲为“外行指导内行”、“破坏市场规律”。同时,也要警惕在整治过程中,因“一刀切”或处置不当,而引发的被冤枉企业的申诉舆情。
风险点:全国统一大市场是一个宏大、专业的经济学概念,普通民众在短期内,很难直观地感受到其带来的好处。如果宣传引导不到位,这项改革就可能被误解为“只是对企业有利,与我无关”的宏观政策。
舆情表现:当改革遭遇阻力或阵痛时(如部分落后产能退出导致短期失业),如果民众缺乏对改革长期利好的认知,就很容易被负面舆论所引导,从而削弱改革的民意基础。
为精准捕捉上述风险点,舆情监测需坚持“分类、下沉、联动”的原则。
1. 分类监测,聚焦核心议题:
2. 下沉监测,倾听基层与企业声音:
3. 联动监测,形成监管合力:
4. 加强正面宣传的效果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