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今年第18号超强台风“桦加沙”路径明确、强度极强、影响范围广的严峻形势,各相关地区的舆情工作必须立即从常规状态,转入“临战”状态。工作核心在于以最快的速度、最精准的内容、最下沉的渠道,将官方的“预警力”转化为公众的“防御力”,并将党委政府的“部署力”转化为社会的“向心力”,为打赢这场硬仗,提供坚强有力的舆论支撑。
一、 广东中西部、海南岛东北部(台风登陆核心影响区)
舆情工作核心目标:极限动员,确保“零死角、零侥幸”。
- 信息发布预案:一旦启动高级别应急响应,需立即启动“全媒体、全时段、高强度”的滚动播报模式。要将“17级以上”、“今年以来最强台风”等关键信息,作为宣传的重中之重,彻底打消部分群众的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要预先准备好关于“五停”(停课、停工、停产、停运、停业)指令的多种版本、多渠道的宣传物料,确保一旦决策下达,即可在第一时间发布,实现100%触达。
- 舆情监测预案:

二、 福建、台湾、浙江东南部(台风外围及大风影响区)
舆情工作核心目标:精准预警,引导“重点防御、避免恐慌”。
- 信息发布预案:宣传重点应从“台风登陆”,转向“大风大浪”和“局地强降雨”的精准风险提示。要清晰地告知公众,虽然台风不直接登陆,但外围影响同样致命。要重点发布针对海上作业船只、滨海旅游景区、山区地质灾害点的“点对点”预警信息。
- 舆情监测预案:
- 紧盯“海上风险”:监测是否存在船只“冒险出海”、“回港不及时”的线索,以及海上养殖户的求助信息。
- 紧盯“游客滞留”:监测是否有游客因风浪被困海岛、或因景区关闭而行程受阻的抱怨和求助。
- 紧盯“城市高空坠物”:监测是否有市民反映广告牌、空调外机、阳台花盆等存在安全隐患。
三、 四川、陕西、河南、山东等地(关联降雨区)
舆情工作核心目标:科学关联,防止“认知脱节”。
- 信息发布预案:在发布本地暴雨预警时,必须主动、科学地将其与远处的台风“桦加沙”进行关联解释。要预先准备好关于“台风倒槽”、“远程水汽输送”等概念的科普图文或短视频,用以解释“为何台风在南海,我们这里却下暴雨?”。这种科学关联,能有效提升预警的权威性和公众的重视程度。
- 舆情监测预案:
- 紧盯“旱涝急转”风险:对于此前可能正经历干旱的地区(如陕西、河南),要重点监测是否存在“盼雨心切”而忽视暴雨风险的麻痹思想。
- 紧盯“次生灾害”风险:特别是对于陕西南部、四川盆地东北部等山区,要加强对“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关键词的监测,主动发现群众对地质灾害风险的担忧和求助。
四、 所有相关地区的共同注意事项
- 严打涉灾谣言:建立与公安、网信的联动机制,对任何编造、传播“XX地已被淹”、“XX水库将泄洪”等涉灾谣言的行为,进行“秒级辟谣”和“顶格打击”。
- 大力宣传“闻汛而动”:主动、持续地宣传报道各级党委政府、党员干部、救援力量“冲锋在前、严阵以待”的正面信息。“看得见的努力”是稳定民心、对冲负面情绪的最有力武器。
- 畅通求助渠道:在所有宣传报道中,必须置顶或滚动播放官方应急求助热线、以及针对特殊群体的求助渠道,确保群众在危急时刻“找得到人、办得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