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管部门如何利用舆情系统监测与查处“问题少年”矫正机构的违法经营行为

近期,“14岁少女拓展营内遭虐待后死亡”一案引发社会高度关注。此类以“拓展营”、“特训学校”等名义经营的“问题少年”矫正机构,其背后往往涉及严重的违法经营问题。作为负责市场主体登记、广告宣传、价格收费等行为监管的核心职能部门,市场监督管理局必须将对此类机构的舆情监测与监管,作为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专项工作,主动作为、精准打击。

一、 舆情监测:从“消费投诉”中发现“主体资格”与“虚假宣传”线索

市场监管部门的舆情监测,应聚焦于自身的核心权责,从海量的网络信息中,精准地“打捞”出属于本部门管辖的违法违-规线索。

1. 监测“主体资格”的合法性:

  • 监测要点:要建立专项监测,布控“戒网瘾”、“行为矫正”、“特训”等关键词,并关联“公司注册”、“经营范围”等。重点巡查各类家长群、教育论坛中,是否存在家长反映“交了巨款,对方连个正规公司名都没有”、“收据盖的是A公司的章,宣传的却是B机构”等情况。
  • 工作路径:一旦发现此类线索,应立即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核查其宣传的机构名称与实际注册的公司主体是否一致,其经营范围是否包含“教育咨询”、“心理咨询”、“体育拓展”等相关内容。对于查无此企或超范围经营的,即可作为“无照经营”或“超范围经营”的线索,纳入执法程序。

2. 监测“广告宣传”的真实性与合法性:

  • 监测要点:这是监测工作的重中之重。要系统性地搜集此类机构在网站、社交媒体、宣传单上发布的广告内容。重点关注是否存在:
    • 使用绝对化用语:如“100%戒除网瘾”、“保证脱胎换骨”。
    • 虚构专家资质与成功案例:如宣传其“心理专家”并无相关执业资格,展示的“成功学员”案例为演员扮演。
    • 对教育、培训的效果作出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性承诺。
  • 工作路径:对于监测到的涉嫌虚假宣传的广告内容,应立即进行截图、录屏等证据固定。这直接构成了违反《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初步证据,可据此启动立案调查。

3. 监测“收费与合同”的公平性:

  • 监测要点:要关注家长群体关于此类机构“天价收费”、“退费难”、“合同藏有霸王条款”的集中投诉。特别是对那些诱导家长办理“培训贷”的行为,要保持高度警惕。
  • 工作路径:对于“退费难”的普遍性投诉,应将其作为对该机构经营状况的风险预警,并可依法对其进行合同格式条款的行政监管。

二、 协同共治:从“市场监管”到“综合治理”的联动

市场监管部门在履职过程中,是发现更深层次问题的“吹哨人”。

首先,要建立与公安、教育部门的“线索移交”机制。

在对虚假宣传、无照经营等行为进行查处时,如果进一步发现机构内部存在体罚、虐待、非法拘禁等涉嫌刑事犯罪的线索,绝不能仅限于自身的行政处罚。必须立即启动与公安机关的线索移交机制,由公安机关介入进行刑事侦查。同样,对于发现的涉及教师资质、教学内容的问题,也应及时通报教育行政部门。

其次,要加强“以案释法”的消费警示。

在成功查处典型案件后,市场监管部门应通过官方渠道和主流媒体,发布详细的“案件通报”和“消费警示”。要清晰地向广大家长揭示此类机构在“主体资格”、“广告宣传”上的常见骗局,并提醒家长在选择时,务必核查其营业执照和经营范围。这种基于真实案例的权威警示,是提升家长“免疫力”、从需求侧压缩乱象生存空间的最有效手段。

最后,要参与“准入标准”的联合制定。

市场监管部门应将在执法中发现的行业共性问题,及时反馈给上级和相关同级部门。并积极参与到由政府牵头的、针对此类“跨界”机构的联合审批标准和监管办法的制定中去。通过推动建立清晰的“准入门槛”和常态化的“联合监管”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将这些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灰色地带”,彻底置于阳光监管之下。

欢迎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更多舆情系统、舆情服务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