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14岁少女拓展营内遭虐待后死亡”一案引发社会高度关注。此类以“拓展营”、“特训学校”等名义经营的“问题少年”矫正机构,其背后往往涉及严重的违法经营问题。作为负责市场主体登记、广告宣传、价格收费等行为监管的核心职能部门,市场监督管理局必须将对此类机构的舆情监测与监管,作为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专项工作,主动作为、精准打击。
市场监管部门的舆情监测,应聚焦于自身的核心权责,从海量的网络信息中,精准地“打捞”出属于本部门管辖的违法违-规线索。
1. 监测“主体资格”的合法性:
2. 监测“广告宣传”的真实性与合法性:
3. 监测“收费与合同”的公平性:
市场监管部门在履职过程中,是发现更深层次问题的“吹哨人”。
首先,要建立与公安、教育部门的“线索移交”机制。
在对虚假宣传、无照经营等行为进行查处时,如果进一步发现机构内部存在体罚、虐待、非法拘禁等涉嫌刑事犯罪的线索,绝不能仅限于自身的行政处罚。必须立即启动与公安机关的线索移交机制,由公安机关介入进行刑事侦查。同样,对于发现的涉及教师资质、教学内容的问题,也应及时通报教育行政部门。
其次,要加强“以案释法”的消费警示。
在成功查处典型案件后,市场监管部门应通过官方渠道和主流媒体,发布详细的“案件通报”和“消费警示”。要清晰地向广大家长揭示此类机构在“主体资格”、“广告宣传”上的常见骗局,并提醒家长在选择时,务必核查其营业执照和经营范围。这种基于真实案例的权威警示,是提升家长“免疫力”、从需求侧压缩乱象生存空间的最有效手段。
最后,要参与“准入标准”的联合制定。
市场监管部门应将在执法中发现的行业共性问题,及时反馈给上级和相关同级部门。并积极参与到由政府牵头的、针对此类“跨界”机构的联合审批标准和监管办法的制定中去。通过推动建立清晰的“准入门槛”和常态化的“联合监管”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将这些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灰色地带”,彻底置于阳光监管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