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家银行相继发布公告,将对长期不动的个人或单位账户(即“沉睡账户”)进行清理。这一举措,其初衷在于防范金融风险(如反洗钱、防范电信诈骗)、节约银行管理资源,是一项合规、合理的常规性工作。然而,由于银行账户直接关系到每一位储户的切身财产利益,且“清理”一词本身具有强烈的负面暗示,此项工作在舆论场中,潜藏着因“信息不对称”、“沟通不到位”和“服务不人性化”而引发的重大负面舆情风险。
舆情风险的核心,不在于“清理”这一行为本身,而在于公众对“清理”背后一系列问题的未知与恐慌。
风险点:这是最核心、最普遍的风险。银行主要通过官网公告、App弹窗等渠道发布信息,但对于大量不常使用网银、或已更换手机号的“沉睡账户”持有人(特别是中老年人),这些信息很难有效触达。他们往往是在账户被限制交易、甚至注销后,才“被动”得知此事。
舆情表现:网络上将集中出现大量第一人称的“吐槽帖”:“我的XX银行卡突然用不了了,一查才知道被冻结了,之前根本没人通知我!”。这种“先斩后奏”的观感,极易引发公众对银行“店大欺客”、“漠视储户权利”的普遍愤怒。
风险点:新闻中已指出,“各家银行不完全相同”。如果银行在公告中,对“沉睡账户”的认定标准(如不动期限、余额门槛)界定不清,或在实际执行中,存在“一刀切”地将一些有特殊情况(如关联着房贷、水电煤代扣、理财产品)的账户也纳入清理范围。
舆情表现:“我卡里还有几千块钱理财,怎么也被冻结了?”、“这张卡是我的工资卡,只是最近没用而已”。这些具体的、看似“被误伤”的案例,会迅速引发舆论对银行“工作粗暴”、“为了管理方便而牺牲储户利益”的批评。
“账户余额”处置方式引发的“财产侵占”恐慌风险:
风险点:这是最敏感、最能激发恐慌的风险点。公众最关心的问题是:“我‘沉睡账户’里的钱去哪了?还能取吗?”。如果银行对此问题的解释含糊其辞,或激活、取款流程异常繁琐。
舆情表现:极易滋生“银行借机侵吞小额存款”的“阴谋论”式谣言。任何关于“余额清零”、“无法取出”的传闻,无论真假,都将对银行的声誉,构成毁灭性的打击。
为确保此项工作在阳光、透明的轨道上进行,银行及监管部门的舆情工作,必须坚持“前置沟通、精准监测、优化服务”的原则。
1. 舆情监测需聚焦“不知情”与“被误伤”的个案:
2. 工作建议一:将“广而告之”与“精准通知”相结合。
除了在官网、App等进行“广而告之”,银行必须穷尽一切合法、合规的手段,对即将被清理的账户持有人,进行“点对点”的精准通知。例如,通过预留的手机号发送短信、拨打电话,甚至对于余额较大或关联重要业务的账户,可考虑邮寄挂号信。要确保在清理前,已尽到了最大程度的告知义务。
3. 工作建议二:将“规则”与“科普”相结合,主动“答疑解惑”。
在发布公告时,不能只有冷冰冰的规则条文。应同步制作一份通俗易懂的“一图读懂”或“Q&A问答”,主动、清晰地回答公众最关心的几个问题:
4. 工作建议三:建立“绿色通道”,优化“线下服务”。
对于那些因账户被限制而需要前往网点办理业务的客户,特别是老年人,应设立“沉睡账户激活绿色通道”,简化流程、减少排队。要加强对一线柜员的培训,确保他们能够耐心、专业地解释政策,安抚客户情绪。这种“有温度”的线下服务,是化解线上负面舆情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