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种被称为“扫墓式追星”或追捧“地下偶像”的青年文化现象,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广泛热议。其表现为,年轻一代带着对历史人物的深刻理解和共情,前往其墓前或纪念地,进行充满“网感”和个性化的祭奠,如为曹操送布洛芬、为张居正送痔疮膏等。这一现象并非简单的恶搞,其背后蕴含着青年群体对历史的全新解读和情感连接方式。对此,相关部门应秉持审慎、包容的态度,进行深入的舆情研判,并采取“以疏代堵”的柔性引导策略。
在进行研判时,必须穿透其“玩梗”的表象,理解其内在的积极动因和正面舆论价值。
具有强大的正面“议题设置”潜力:这一现象能够将冷门的历史人物和知识,迅速转化为热门的社会文化话题,其在提升全社会历史文化素养方面的正面舆论价值,远大于其潜在的风险。
尽管主流舆论偏向积极,但该现象仍潜藏着几个可能引发争议和负面舆情的风险点。
“玩梗”式的祭奠,其行为边界是模糊的。部分过于出格或低俗的“供品”或行为,可能会被另一部分公众或该历史人物的后人,视为对先人的不敬与冒犯,从而引发关于“当代青年缺乏敬畏之心”的激烈道德辩论。
如果舆论的焦点,长期停留在“送什么奇葩礼物”的猎奇层面,可能会招致部分历史学者、教育界人士的批评,认为这种方式会消解历史的严肃性,将深刻的历史人物“小丑化”、“标签化”,不利于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随着现象的火爆,大量游客的涌入,可能对墓园、纪念馆等场所的正常秩序、文物保护、环境卫生构成现实压力。一旦出现拥堵、踩踏、乱扔垃圾或破坏文物的行为,将迅速发酵为对相关管理部门“失职”的负面舆情。
部分商家或MCN机构,可能会利用此热点进行恶意营销或商业炒作,如推出“祭奠XXX专用商品”等。这种过度商业化的行为,会严重伤害公众的情感,引发舆论的普遍反感。
面对这一新兴文化现象,工作的核心在于引领而非“禁止”,在于“服务”而非“管理”。
第一,坚持“包容审慎、因势利导”的总体基调。
要充分肯定其在文化传承和历史科普上的积极意义。宣传、文旅等部门应主动设置正面议题,多报道其中体现出的温情与共鸣,而非仅仅聚焦于其“奇葩”的表象。要坚决避免采取“一刀切”的禁止性措施,那将会扼杀青年群体的文化创造力,并引发剧烈的逆反性舆-情。
第二,将“线下管理”做实做细。
文保、园林、公安等部门,应针对可能出现的大客流,提前制定管理预案。可以通过设置专门的祭奠区域、增加引导人员、及时清理非环保祭品、延长开放时间等方式,在满足公众情感需求的同时,确保现场的庄重、有序与安全。将潜在的管理风险,转化为提升精细化服务水平的契机。
第三,加强“线上科普”的权威供给。
文旅、教育、社科等部门,应抓住这一热点,主动“下场”,与社交平台合作,推出与这些“地下偶像”相关的、高质量的、符合网络传播规律的科普内容,如人物生平的短视频解读、相关历史背景的“一图读懂”、线上虚拟纪念馆等。将青年群体自发的、零散的兴趣,引导到更系统、更深入的历史学习中去。
第四,划定“行为红线”,防范极端个案。
在包容的同时,也要通过媒体和现场标识,清晰地向公众告知祭奠活动中应遵守的法律法规和文明底线,对极少数确实存在侮辱、破坏行为的个案,依法依规进行处置,防止其“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引导整个活动在理性、文明的轨道上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