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疆阿克苏地区接连发生有感地震后,部分自媒体为博取流量,将过往其他地震灾害中的“废墟”、“救援”等图片、视频,恶意嫁接到本次地震中进行传播,制造了“人员伤亡、房屋倒塌”的虚假信息,严重误导了公众认知。这一现象,深刻揭示了当前地震类谣言的一种高发形态——“旧灾新用、移花接木”。对此类谣言进行精准、高效的监测与识别,是维护灾区社会稳定、保障正常救援秩序、安定民心的关键一环。
“旧灾新用、移花接木”式谣言,相比于纯粹的文字造谣,具有更强的迷惑性和危害性。
为实现对此类谣言的快速发现和精准识别,监测工作必须与技术手段深度结合。
在任何一次有感地震(特别是3.0级以上)发生后,无论官方初步判断有无破坏性,都必须立即启动针对震区的专项舆情监测。这是因为,即使地震本身未造成损失,也为“移花接木”式谣言的传播,提供了“由头”和“背景板”。
这是识别此类谣言最核心、最有效的技术手段。监测系统需具备对震区相关图片、视频关键帧进行自动化“反向图像搜索”的能力。一旦监测到附有“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等画面的涉灾信息,应立即通过该技术,在全网范围内比对,核查该图片或视频是否曾在过往的其他地震事件中出现过。如果确认是“旧图新用”,即可将其判定为谣言。
要重点监测那些发布“现场惨状”信息,但其账号IP地址却与震区严重不符的用户。例如,一个IP地址显示在千里之外的用户,却以“第一人称”视角发布“我们这里房子倒了”的视频。这种明显的时空矛盾,是识别谣言的重要辅助依据。
在谣言传播的初期,评论区往往会出现一些知情网民或当地居民的自发性质疑和辟谣,如“这张图是汶川地震的”、“我在柯坪,根本没这么严重”。监测工作要能及时捕捉到这些“民间辟谣”的声音,并将其作为判断信息真伪的重要参考,顺藤摸瓜,找到谣言源头。
首先,要实现“秒级研判、快速辟谣”。一旦通过技术手段确认某条信息为“移花接木”式谣言,必须立即将证伪结果(如原图出处的链接、截图对比等)上报,并协调官方权威渠道(如应急管理、地震局、地方政府的官方账号),发布精准、有力的“靶向”辟谣,清晰地向公众揭示其“张冠李戴”的造谣手法。
其次,要坚持“依法打击、公开曝光”。对于那些为博取流量、主观恶意地编造和传播此类谣-言的自媒体账号,在协调平台进行封禁处置的同时,应及时将线索移交公安机关,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并通过官方渠道,对典型案例进行公开曝光,对所有试图“发灾难财”的不法分子,形成强大震慑。
最后,要加强事实性新闻供给。在进行辟谣和打击的同时,更要主动、及时、持续地通过图文、短视频等形式,发布震区真实、平稳的社会画面,以及党委政府有序开展核查、安抚工作的权威信息。这种真实、正面的信息供给,是粉碎谣言、安定人心的最有力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