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概念“傻子共振”的舆论现象分析

近期,一个名为“傻子共振”的词语,在我国互联网舆论场中被频繁引用。它通常被用以标签化、污名化地形容“愚蠢的人通过互联网和算法集结”的现象。为增强其说服力,引用者往往会为其附上一个伪造的权威出处——声称其源于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所著”的《傻瓜的共振:组织内愚弄的行为》。然而,经多方传播学者考证与辟谣,戈夫曼从未写过此书,也从未提出过此概念。“傻子共振”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被杜撰出来的伪学术概念

对此现象的分析,其重点不在于概念本身的真伪,而在于探讨:这样一个伪概念为何能够被制造出来,并得以在网络骂战和群体对立中大行其道?它深刻地反映了当前网络舆论生态中的一些危险倾向。

截图 2025-09-05 09.36.55-fullpage.png

一、 “傻子共振”的构建:以“学术包装”行“群体攻击”之实

“傻子共振”这一伪概念的构建与传播,是一次典型的、将群体攻击行为进行“学术化”包装的尝试。其构建手法和传播逻辑,精准地迎合了网络论战的需求。

  • 诉诸虚假权威,抢占智识高地:通过将观点与一位国际知名的社会学家(戈夫曼)进行捆绑,并为其杜撰一本看似高深的著作,能够迅速为使用者构建起一种“智识上的优越感”。在网络骂战中,抛出这样一个“学术名词”,可以起到“降维打击”的效果,将对方直接贬低为“愚蠢的”、“无知的”,从而在气势上压倒对方。
  • 标签化与非人化,为攻击提供“许可”:“傻子”这一标签,本身就具有极强的侮辱性和非人化色彩。一旦将持有不同意见的群体,整体性地标签化为“正在共振的傻子”,就等于剥夺了他们作为平等对话者的资格。这为后续进行毫无顾忌的人身攻击、嘲讽和谩骂,提供了强大的心理“自我许可”。
  • 迎合“确认偏误”,简化复杂世界:对于持有某种特定立场的网民而言,“傻子共振”这一概念,为他们解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反对我”提供了一个极其简单、能带来心理安慰的答案——“因为他们都是傻子,并且聚在了一起”。这完美地迎合了他们的“确认偏-误”,让他们不必再去反思自己观点的局限性,或去理解对立观点的复杂成因。

二、 传播的危害:从“话语工具”到“社会撕裂”

“傻子共振”这一伪概念的广泛使用,对健康的网络舆论生态构成了切实的危害。

首先,它极大地污染了公共讨论的语言环境。它将一个本应进行严肃讨论的、关于“信息茧房”和“群体极化”的社会学议题,庸俗化、污名化为一个简单粗暴的骂人工具。这种“黑话”的流行,使得网络空间的戾气不断加重。

其次,它加剧了社会群体的对立与撕裂。在各类公共事件的讨论中,“傻子共振”被频繁地用于不同立场群体之间的相互攻击。无论是何种议题,只要存在观点分歧,论战的双方都会熟练地拿起这个“帽子”,扣在对方头上。这使得基于事实和逻辑的理性辩论变得不可能,取而代之的是毫无信息增量的、纯粹的情绪宣泄和身份攻击。

最后,它反映并固化了一种危险的“反智”与“精英”对立心态。一方面,滥用此词的人,试图将自己置于“清醒的精英”位置;另一方面,这种傲慢的、标签化的攻击,又会激起被攻击方的强烈反感,使其更加不信任任何所谓的“专家”和“学者”,从而加剧了社会层面的“反智”倾向。

对舆情工作的启示

对于“傻子共振”这类伪概念的流行,舆情工作者应保持高度警惕,并采取相应的工作策略。

第一,要加强对网络“黑话”与“伪概念”的监测与溯源。要建立对这类具有攻击性、标签化特征的网络“黑话”的监测体系。一旦发现其有成为全网热词的趋势,应迅速对其来源、意涵和传播路径进行溯源分析,及时辨别其背后的真实意图。

第二,要联合权威媒体与专家学者,进行及时、有力的“事实核查”与“科普辟谣”。对于像“傻子共振”这样明确的伪概念,应联合传播学、社会学领域的权威专家和机构,通过主流媒体平台,进行公开、清晰的辟谣。要向公众讲清楚其“伪”在何处,以及其传播的现实危害,从源头上消解其“学术光环”。

第三,要在大力倡导理性、健康的讨论风尚。在日常的舆论工作中,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任何形式的“标签化”攻击和“非人化”言论。要通过对公共事件进行客观、理性的深度解读,为公众提供更高质量的讨论范本,引导大家回归到对事实的探究和对问题的讨论上来,而不是沉溺于相互的身份攻击。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挤压“傻子共振”这类“思想病毒”的生存空间,构建一个更加清朗、理性的网络舆论场。

欢迎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更多舆情系统、舆情服务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