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生态环保类问题的舆情监测研判方案

近期,“武陵源天坑有垃圾”的网络视频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此事暴露出,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成社会共识的今天,任何涉及知名景区的生态环保问题,都极易触动公众的敏感神经,迅速发酵为对地方“发展与保护”失衡的严厉拷问。为主动发现问题、及时回应关切、更好地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一套针对此类问题的常态化、精细化舆情监测方案。

截图 2025-09-04 11.37.41-fullpage.png

一、 监测的具体要点与信号捕捉

本方案旨在通过主动监测,及时发现景区内及周边存在的、可能引发负面舆情的生态环保风险点。

第一,要紧盯“视觉化”的污染爆料。监测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布控并持续追踪由游客或本地居民,在短视频平台(抖音、快手)、社交媒体(微博、小红书)发布的,反映景区环境问题的“随手拍”内容。要重点监测包含“景区地名”+“垃圾”、“污水”、“脏乱差”、“白色污染”、“偷排”等关键词的视频和图文。这类直观的、视觉冲击力强的“证据型”爆料,是引爆舆情的最主要形式。

第二,要巡查“非核心游览区”的环境问题。如“天坑垃圾”事件所示,很多环境问题发生在游客罕至的、非核心的“犄角旮旯”地带。监测需下沉至本地论坛、户外探险(驴友)社群、环保志愿者组织的社交账号等渠道。这些渠道的用户,更容易深入到景区的“B面”,发现那些不为普通游客所知的环境治理“盲区”和“死角”。

第三,要关注“专业性”的生态破坏指控。监测需覆盖环保领域专业媒体、专家学者、以及资深环保人士的社交账号。要重点关注他们发布的,关于景区“生物多样性受损”、“珍稀动植物栖息地被破坏”、“过度开发”、“水文地质环境改变”等更具专业性、系统性的批评和质疑。这类舆情虽然初始关注度不高,但其权威性和深度,可能引发更深层次的舆论危机。

第四,要搜集“历史遗留问题”的反复投诉。对于像“天坑垃圾”这类因地质结构复杂、整治难度大而长期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要进行专项、持续的监测。要搜集本地居民和知情人士,在问政平台、领导信箱等渠道,对此类问题的反复投诉和追问。对这些“老问题”的忽视,最容易被解读为“懒政”、“不作为”。

二、 研判与联动处置建议

在获取监测信息后,研判工作应聚焦于问题的性质、影响和解决方案,为主动、有效的处置提供支撑。

首先,要快速核查,精准定位。一旦发现相关舆情线索,必须第一时间联动景区管理、属地乡镇(街道)、生态环境等部门,对信息反映的地点、问题进行快速核查。要清晰地判断:问题是否属实?规模有多大?是否为新增问题还是历史遗留问题?

其次,要科学评估,坦诚沟通。如“天坑垃圾”通报所示,对于那些确实存在、但因客观原因(如地质复杂、存在安全风险)而暂未彻底解决的问题,研判的重点是为“坦诚沟通”提供素材。要主动向公众说明问题的复杂性、整治的难度,并清晰地亮出已经开展的工作(如“已委托专业机构进行评估”)、明确的时间表(“预计11月底完成”)和科学的后续计划。这种专业、坦诚、负责任的姿态,是赢得公众理解、化解舆论质疑的关键。

再者,要举一反三,推动系统性排查。一次舆情的发生,暴露的可能是一个点,但根子可能在面上。研判报告应建议相关部门,借此契机,对辖区内所有类似的环境隐患点(如“一洞一策”要求的所有岩溶洞穴),进行一次拉网式的、系统性的排查,并向社会公开排查结果和整治计划,化被动为主动。

最后,要将“群众和媒体的监督”落到实处。通报中“我们的工作接受群众和媒体的监督”的表态,是正确的舆P情应对姿态。研判工作应建议建立一个常态化的监督反馈机制,如定期邀请媒体和市民代表,实地探访整治进展,或在官方平台开设“环境问题随手拍”举报入口。将外部监督,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内部动力。

总之,景区生态环保类舆情的监测与应对,核心在于一个“实”字和一个“诚”字。工作要做在实处,沟通要坦诚相待。只有真正将“绿水青山”的保护,内化为日常工作的自觉,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此类舆情的发生,守护好景区的金字招牌。

欢迎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更多舆情系统、舆情服务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