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方辟谣领育儿补贴需先交保证金 -涉民生补贴类诈骗谣言的舆情监测注意事项

近期,以“免费领取育儿补贴”为名、诱导受害者缴纳“保证金”的新型电信网络诈骗频发,湖南桃江警方的成功预警劝阻案例,揭示了此类诈骗与网络舆情传播紧密结合的新特征。这类谣言精准地利用了公众对国家惠民政策的信任和渴求,具有极强的迷惑性和危害性。对此类谣言进行专项舆情监测,其根本目的,是通过主动发现、精准预警、广泛科普,从事后打击向事前防范转变,更好地保护人民群众的“钱袋子”。

截图 2025-09-04 10.23.41-fullpage.png

一、 此类谣言的舆情传播特征

与一般谣言不同,涉民生补贴类诈骗谣言的传播,呈现出高度的“精准化”和“策略性”。

  • 精准定位目标人群:不法分子会精准地将谣言信息,投放到宝妈群、备孕论坛、二手母婴用品交易群等特定人群高度聚集的“信息洼地”。这使得谣言在传播初期,就能快速触达最容易“上钩”的目标群体。
  • 伪造“官方”来源与“真实”案例:谣言通常会伪造成政府部门的“红头文件”图片,或编造“我邻居/同事已经成功领取XX元”的“真实案例”分享。这种“官方”+“身边人”的双重伪装,极大地降低了受害者的戒备心。
  • “小额保证金”作为诱饵:诈骗的核心环节,是以“激活账户”、“缴纳保证金”、“验证身份”等名义,要求受害者进行小额转账,并承诺“事后全额返还”。这种看似“低风险”的诱饵,是击穿受害者心理防线的关键一步。
  • 从“公开传播”转向“私域引流”:在公开平台发布初步信息后,不法分子会迅速将有意向的受害者,引导至更为私密的微信群、QQ群或指定APP中,进行“一对一”的精准诈骗。这为监测和打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 舆情监测的具体要点与布控策略

为实现对此类谣言的“精准预警”,舆情监测工作必须做到“下沉”与“穿透”。

  1. 关键词布控需“与时俱进”:

    监测方案不仅要包含“育儿补贴”、“新生儿补贴”、“教育补贴”等常规政策词汇,更要结合诈骗话术,布控“免费领取”、“内部名额”、“缴纳保证金”、“激活账户”等关键词组合。要密切关注近期高发的诈骗类型,并动态更新关键词库。

  2. 监测渠道需“下沉”至私域边缘:

    要将监测的触角,从公开的社交媒体,延伸至各类母婴论坛、地方性宝妈社群、二手交易平台的评论区、小红书的“种草”笔记评论区等。这些是诈骗信息进行“冷启动”和“引流”的关键节点。发现引流至私域群组的线索,应予以特别关注。

  3. 监测对象需包含“变体”与“伪科普”:

    不法分子有时会将诈骗信息,包装在“2025最新育儿政策解读”、“一分钟教你领XX补贴”等看似正常的“伪科普”内容中。监测工作需要具备对这类“糖衣炮弹”的识别能力,不能仅满足于对纯粹谣言信息的发现。

三、 研判与联动处置

监测到的线索,必须进入快速的研判与联动处置流程,才能真正实现“止损”的目标。

首先,要快速进行“定性归因”。研判需快速判断,网传信息究竟是公众对正常补贴政策的“疑问”或“误读”,还是具有明确诈骗意图的“谣言”。对于前者,应协调相关部门进行科普解释;对于后者,则必须立即启动预警和打击程序。

其次,要建立与反诈中心的联动机制。一旦监测到指向明确、模式清晰的诈骗信息,特别是包含收款账户、联系方式、受害者群组等具体线索的,必须第一时间、无延迟地流转至同级公安机关的反诈中心。桃江公安的成功案例表明,这种“秒级”联动,是实现精准预警、成功劝阻的生命线。

最后,要开展“以案说防”的精准科普。在成功处置个案后,舆情工作的“后半篇文章”,是联合公安、民政、人社等部门,利用官方媒体和社交平台,对该案的诈骗手法、作案套路进行全面、深入的复盘和揭露。并精准地将这些“以案说防”的科普内容,推送到此前谣言传播的重点渠道和易感人群中,从而提升全社会对此类诈骗的“免疫力”,实现“处置一案,教育一片”的社会效果。

欢迎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更多舆情系统、舆情服务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