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面偏误及其对舆情研判的影响

负面偏误(Negativity Bias),是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指人类大脑对负面信息比对同等强度的正面信息,会给予更多的关注、进行更深入的加工、并形成更持久记忆的认知倾向。这一机制在网络舆论场中被显著放大,深刻影响舆情规律,并对舆情研判工作构成系统性挑战。

负面偏误在舆情生成与传播中的作用

“负面偏误”是解释负面舆情天然具备更强传播优势的底层原因。

  • 注意力捕获:在信息流中,负面的、批判性的、揭露问题的内容,能更优先地获取公众的注意力。而正面的、表扬性的信息,则容易被忽略。
  • 情绪驱动力:愤怒、恐惧、厌恶等负面情绪,其在社交网络中的感染力和传播动能,显著强于喜悦、赞扬等正面情绪。
  • 印象固化:组织或个人需通过长期正面行为才能建立良好声誉,但一次严重的负面事件,就足以在公众心中形成一个极难改变的负面标签。

“负面偏误”对舆情研判工作的双重影响

对于舆情研判工作者而言,“负面偏误”既是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也是自身需要规避的认知陷阱。

一、 作为研判工作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

研判工作必须充分认识“负面偏误”的巨大威力,并将其作为评估风险和制定策略的基础。

  1. 风险评估的“不对称”原则:在评估负面事件的潜在影响时,必须认识到其破坏力将远大于任何一次正面宣传的建设力。因此,对负面舆情的风险等级,必须进行“不对称”的、从高设定,并建议投入超常规的应对资源。
  2. 舆情回应的“时效性”要求:鉴于负面印象一旦形成便极难扭转,舆情回应必须与时间赛跑,抢在负面“标签”被彻底固化之前,发布权威信息进行有效对冲。任何迟疑都是在为“负面偏误”的持续发酵提供条件。

二、 作为研判工作者需要规避的自身认知陷阱:

舆情工作者因长期、大量地接触负面信息,自身也极易受到“负面偏误”的过度影响,从而导致研判失准。分析师可能会下意识地认为“网络舆论场整体是负面的”、“多数网民是非理性的”。这种因样本偏差导致的“以偏概全”,可能会使研判报告对社会心态和民意基础,做出过于悲观和消极的评估,从而误导决策。

工作建议:如何校准“负面偏误”

为克服自身的“负面偏误”,舆情工作者需要有意识地坚持“数据驱动”,用定量分析校准定性感受。必须通过科学的抽样和数据分析,客观地评估正面、中性、负面声音的真实占比、声量趋势和互动数据,而不是凭个人印象和感受下结论。要将“感觉”转化为“数据”。


另外,可以加强团队内部的专业培训与心理建设。通过定期的团队讨论、案例复盘和心理健康培训,帮助团队成员跳出个人视角的局限,相互校准认知偏差,并保持积极、健康、专业的工作心态。

欢迎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更多舆情系统、舆情服务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