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地震局舆情工作重点

涉地震局舆情工作,是指各级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围绕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应急救援以及相关的科学研究与知识普及等核心职能,所开展的舆情监测、风险研判、信息发布、科普宣传等一系列工作。由于地震话题直接关联公众的生命安全,具有极高的社会关注度和敏感性,涉地震局的舆情工作,是所有突发事件舆情中,对科学性、权威性、及时性和人文性要求最高的领域之一。

wechat_2025-08-19_105426_723.png

一、 震前阶段:舆情工作的核心在于“科学降噪”与“有效预警”

在地震发生前,舆情工作的核心是在海量的“地震前兆”类信息中进行科学甄别,并做好权威的预警信息发布。

  • 精准识别与有力批驳“地震谣言”:

    网络上常年流传着大量关于“地震云”、“生物异常”等所谓的“地震前兆”信息,以及各种假借专家、名人名义发布的“精准预测”。地震局的舆情监测,必须将这些典型的谣言模式作为重点布控对象。一旦发现此类信息开始传播,必须第一时间、旗帜鲜明地、以科学的名义进行坚决辟谣。辟谣工作不仅要简单地否定,更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公众解释为何这些现象与地震没有关联,以及当前地震预报的科学现状,从而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从根本上压缩谣言的生存空间。

  • 权威发布“地震预警”信息,并做好“首发即解读”:

    地震预警信息的发布,是舆情工作的重中之重。信息发布必须做到“快、准、广”,即通过一切可用渠道,在最短时间内,将准确的预警信息(震中、震级、预警时间等)广而告之。同时,必须做到“首发即解读”,在发布预警的同时,立即附上清晰、简明的避险指南(如“高楼层如何避险”、“在户外怎么办”等),将公众的恐慌情绪,迅速引导到科学、有序的避险行动上来。

二、 震后阶段:舆情工作的核心在于“权威发布”与“人文关怀”

地震发生后,社会陷入巨大的信息渴求和情感冲击中,此时的舆情工作必须扮演好“信息枢纽”和“情绪抚慰者”的双重角色。

  • 建立“滚动式、全要素”的权威信息发布机制:

    震后舆情应对,最忌讳的就是“信息真空”。地震局必须作为最核心的权威信源,与应急、宣传等部门协同,建立一个7x24小时不间断的滚动新闻发布机制。发布内容应涵盖所有公众最关心的要素:正式测定的震级、震中位置、震源深度、余震情况、灾害评估、救援力量部署、以及后续的地震趋势科学研判等。要用持续的、透明的、权威的信息供给,牢牢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 主动设置议程,引导科学的救灾与避险认知:

    在发布灾情信息的同时,要主动、持续地开展多平台、多形式的科普宣传。重点包括:如何科学自救互救、如何辨别和防范次生灾害(如滑坡、堰塞湖)、如何正确搭建避难场所、以及关于余震的科学知识等。要主动将舆论的焦点,从单纯的悲情宣泄,引向科学、理性的防灾减灾行动上来。

  • 在科学的严谨中,体现深切的人文关怀:

    地震局的官方发布,虽然必须以科学数据为基础,但绝不能是冷冰冰的。在每一次通报中,都应首先或同时体现出对受灾群众的深切关切。在进行科普时,要充分考虑到灾区民众的心理创伤,语言要温和、有同理心。要与心理援助等专业力量协同,共同做好对灾区民众的情绪安抚工作。科学的严谨与人性的温暖相结合,才能真正赢得公众的信任和尊敬。

三、 日常阶段:舆情工作的核心在于“持续科普”与“信任构建”

在非震期的日常工作中,舆情工作的重点是持续不断地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科普,并以此为载-体,与公众建立长期的信任关系。

要将官方新媒体账号,打造成一个权威、有趣、实用的防震减灾知识科普平台。通过发布“如果地震来了,你家的这些地方最安全”、“地震包里应该放些什么”等实用性强的内容,将“粉丝”转化为具备科学素-养的“防灾明白人”。这种在平时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专业形象和公众信任,是当地震真正来临时,所有应急舆情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最宝贵的基础。

欢迎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更多舆情系统、舆情服务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