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存者偏差可能引发的舆情事件

幸存者偏差(Survivor Bias),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指的是人们在进行统计和决策时,过度关注于那些在某一过程中“幸存”下来的、成功的、可见的人或事物,而忽略了那些“淘汰”掉的、失败的、不可见的案例,从而得出一个严重偏离事实真相的结论。在网络舆论场中,这种认知偏差极易被无意识地放大或被有意识地利用,从而催生出各类具有误导性甚至引发严重社会矛盾的舆情事件。

wechat_2025-08-19_111104_733.png

一、 宏观政策与社会议题领域的舆情风险

在此类舆情中,“幸存者偏差”往往被用以构建和传播片面的、具有煽动性的宏大叙事。

  • “读书无用论”的周期性泛起:

    舆论场中时常会出现通过宣传少数“低学历成功人士”(如辍学创业者、网红)的“幸存者”案例,来鼓吹“读书无用论”。这种叙事完全忽略了数以万计的、因缺乏教育而在底层挣扎的“淘汰者”,极易对青少年和家长的教育观念产生严重误导,引发社会性的教育焦虑和对国家教育政策的质疑。

  • 对特定政策或改革的“污名化”攻击:

    在评价某项改革(如国企改革、市场化改革)时,一些自媒体或网络言论,会有意或无意地聚焦于少数在改革中遭遇困境的“失败者”案例,将其个人遭遇放大为整个群体的普遍命运,而完全忽视了那些通过改革获得发展、改善生活的广大“受益者”。这种基于“淘汰者偏差”(幸存者偏差的反面)的叙事,极易煽动怀旧和不满情绪,否定改革的整体成就。

  • “成功学”与“造富神话”引发的社会风险:

    各类“成功学”培训、传销组织、非法集资项目,其宣传的核心逻辑就是典型的“幸存者偏差”。它们通过大肆宣传极少数金字塔顶端的“成功者”,来掩盖其背后成千上万的“失败者”和“受害者”,从而诱骗公众投入金钱和资源。当这些“泡沫”破裂时,往往会引发大规模的群体性维权事件。

二、 消费与民生服务领域的舆情风险

在此类舆情中,“幸存者偏差”主要体现为对产品或服务质量的严重误判。

  • 基于“幸存者”口碑的产品/服务神话:

    一些品牌或商家,会利用“幸存者偏差”进行口碑营销。例如,一款质量并不可靠的汽车,其车主论坛里可能充斥着赞美之词,因为那些遭遇了严重故障的车主(“淘汰者”)可能早已卖车离开,不再发声。留下的“幸存者”们则会相互强化“我的选择是正确的”这一信念。这种虚假的口碑,会误导大量潜在消费者,并在问题集中爆发时,引发大规模的维权舆情。

  • 对安全监管措施的“无用论”:

    在讨论是否需要佩戴安全头盔、系安全带、安装儿童安全座椅等问题时,常有言论以“我从来不戴,也从没出过事”的“幸存者”逻辑,来鼓吹安全措施“无用”或“小题大做”。这种言论忽视了那些因未采取安全措施而付出惨痛代价的“沉默的淘汰者”,极易在社会层面削弱公众的安全意识,引发对相关法规的抵触情绪。

三、 舆情工作中的应对与启示

面对由“幸存者偏差”引发的舆情,相关部门必须坚持以全面、客观的数据和事实为武器,主动打破片面叙事。

第一,要善于运用“统计数据”对冲“个体案例”。

当舆论场被少数“幸存者”或“淘汰者”的极端案例所主导时,最有效的应对方式,就是及时、权威地发布能够反映事物全貌的、科学的统计数据。例如,在回应“读书无用论”时,应发布关于“学历与平均收入、就业率”的权威调查数据,用宏观的、无可辩驳的事实,来揭示个体案例的非代表性。

第二,要主动呈现“沉默的大多数”的故事。

除了数据,还要善于挖掘和传播那些被“幸存者偏差”所遮蔽的、“沉默的大多数”的故事。例如,在宣传某项改革时,不能只谈宏观成就,更要深入一线,去报道那些在改革中默默受益、生活得到改善的普通人的真实故事,用大量鲜活的正面案例,来平衡少数负面个案所带来的认知偏差。

第三,要加强对公众的逻辑思辨能力和媒介素养教育。

从长远来看,要将“幸存者偏差”等常见逻辑谬误,作为公众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在学校教育、社区宣传、官方新媒体科普等渠道,普及基本的逻辑思辨知识,提升公众对片面、极端信息的“免疫力”,是构建更健康、更理性舆论生态的治本之策。

欢迎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更多舆情系统、舆情服务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