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人/垃圾车定律”(The Law of the Garbage Truck),是一个源于大卫·波莱(David Pollay)的畅销书籍《垃圾车法则》的通俗心理学概念。它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阐述了一个核心观点:社会上存在一些人(即“垃圾人”),他们内心装满了负面情绪,如沮丧、愤怒、怨恨和失望。当这些“情绪垃圾”堆积如山时,他们就需要找个地方倾倒。如果你恰好在他们身边,他们就可能会把这些“垃圾”倾倒在你身上。
这个定律在网络舆论场中得到了极端的放大和体现。它深刻地揭示了,网络上大量的、看似针对具体事件的非理性攻击、谩骂和“网络暴力”,其根源可能并非事件本身的是非曲直,而仅仅是部分网民在借题发挥,倾倒其在现实生活中累积的“情绪垃圾”。
在各类舆情事件中,由“垃圾人定律”所驱动的言论,构成了网络“戾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表现为:
在任何热点事件的评论区,总能看到一些与事件本身毫无关联,但充满恶意、人身攻击、甚至不堪入目的言论。这些言论并非为了参与讨论,其唯一目的就是宣泄。事件的当事人、报道的媒体、发表不同意见的网民,都可能成为他们倾倒“情绪垃圾”的无辜对象。
一些长期处于负面情绪状态的网民,会演变为习惯性的“杠-精”或“喷子”。他们对任何信息都持否定和批判态度,热衷于在字里行间寻找“槽点”,并以最刻薄的语言进行攻击。这种行为模式,是其向网络空间持续倾倒“情绪垃圾”的常态化表现。
“垃圾人”的负面言论,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当一个评论区被大量的负面“情绪垃圾”所充斥时,会污染整个讨论氛围,激发其他原本中立或理性的网民产生烦躁、愤怒等负面情绪,甚至加入到相互攻击的行列中,最终导致整个舆论场的“劣币驱逐良币”。
一些网民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遭遇了失业、失恋、家庭矛盾等挫折,内心积压了大量无处发泄的怨气。此时,一个负面的社会新闻事件,就成为了他们转移和倾倒这些“情绪垃圾”的绝佳出口。他们对事件的激烈反应,看似是“义愤填膺”,实则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
深刻理解“垃圾人定律”,对于舆情工作者保持专业心态、精准研判民意、以及开展有效的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第一,在舆情研判中,可尝试将“情绪垃圾”进行“剥离”分析。
在分析网络舆论时,不能将所有的负面言论都等同于针对事件本身的、具有实质性内容的民意。必须学会区分,哪些是针对事件核心问题的合理批评和建议,哪些是纯粹的、无差别的情绪宣泄。
第二,舆情回应要“对事不对人”,避免与“垃圾人”纠缠。
“垃圾人定律”给我们的核心告诫是:不要接收他们的“垃圾”,更不要试图与他们就“垃圾”本身进行辩论。官方回应的重点,永远是澄清事实、解决问题、回应合理诉求。对于那些纯粹的谩骂和人身攻击,最佳的策略是“无视”和“清理”,而不是下场与之“互撕”。任何试图与“垃圾人”进行理性辩论的尝试,都只会让自己沾染一身“垃圾”,并被拉低到他们的层次,最终偏离了回应的根本目标。
第三,要加强平台治理,减少“垃圾”的生存空间。
网信部门和互联网平台,有责任通过技术和管理手段,对网络暴力、人身攻击、恶意引战等“倾倒垃圾”的行为,进行常态化的治理。要完善社区规则,畅通举报渠道,对那些长期、恶意“倾倒垃圾”的账号进行严厉处置,净化网络生态,保护广大网民免受“情绪垃圾”的侵害。
第四,从社会治理的根本上,要关注社会心态的疏导。
网络上大量的“情绪垃圾”,其根源在于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因此,从更宏观的社会治理层面,要加强对社会成员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畅通利益表达和矛盾化解渠道。只有当现实生活中的“压力阀”被有效打开,人们才不会将网络空间作为倾倒“情绪垃圾”的唯一出口,网络戾气才能从根本上得到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