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情符号(Emoji)在舆情分析中的影响,探讨的是以、、、等为代表的、在网络文本中被广泛使用的视觉化情感符号,如何深刻地影响着舆情系统中自动化情感分析的准确性,并为舆情研判工作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表情符号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网络文本的情感表达维度,但也因其语境依赖性、文化多义性和反讽用法,对传统的、以文字为核心的情感分析技术构成了严峻考验。
在理想情况下,表情符号是情感分析的“强化剂”和“消歧器”,能够提供纯文字无法比拟的优势。
在很多情况下,表情符号能够直接、清晰地标示出文本的正面、负面或中性情感。例如,“这项政策太好了”比“这项政策太好了”的情感表达更为强烈和明确。对于情感分析模型而言,识别出这个符号,可以极大地增强其将该文本判定为“正面”的置信度。
汉语中存在大量的多义词和口语化表达,单纯依靠文字分析容易产生误判。例如,“呵呵”一词在不同语境下含义迥异。但“呵呵”和“呵呵”所表达的情感则一目了然。表情符号的加入,为算法理解这些具有歧义的文本,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上下文线索”。
然而,在更复杂的网络语境中,表情符号的非字面用法,也给情感分析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成为导致误判的重要“干扰项”。
这是最大的挑战。一些本身具有正面含义的表情符号,被大量用于表达反讽、嘲笑或不满。最典型的就是“微笑”和“鼓掌”表情。一句“您可真是个大聪明”,其真实情感是强烈的负面。如果情感分析模型仅仅基于的正面属性进行判断,就会得出完全错误的结论。识别这种“正符负义”的用法,需要模型具备极高的语境理解能力。
同一个表情符号,在不同的文化圈层或年龄群体中,其含义可能完全不同。例如,在一些语境下表示“感谢”或“祈祷”,但在另一些网络文化中,它可能仅仅表示“双手合十”这个动作,不带任何情感色彩,甚至被用于表达“无语”或“我佛了”。这种多义性,要求情感分析模型必须具备对亚文化的识别能力。
网民常常会将多个表情符号组合使用,形成新的、更复杂的含义,如“”(吃瓜看戏)。更有甚者,大量的“表情包”(Sticker/Meme)以图片形式存在,其承载的情感信息更为丰富和隐晦,传统的文本情感分析模型对此完全无能为力,需要引入更先进的图像识别和多模态分析技术。
面对表情符号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现代舆情分析工作必须与时俱进。
第一,在技术选型上,必须采用“感知表情符号”的先进模型。
在选择或构建舆情监测系统时,必须确认其底层的自然语言处理模型,是否已经将表情符号作为一个重要的分析维度纳入其中。一个合格的现代情感分析引擎,不仅要有一个庞大的、不断更新的表情符号情感词典,更要能够结合上下文,对表情符号的反讽用法和多义性,进行智能化的识别。
第二,在舆情研判中,要对“高频反讽表情”进行专项分析。
对于、、等公认的“高频反讽”表情符号,不能简单地信赖机器的判断。在撰写舆情报告时,应将包含这些表情的典型言论进行单独展示,并由人工分析师结合具体语境,进行二次的定性研判。要向决策者清晰地指出:“本次事件中,虽然正面表情符号占比X%,但其中包含了大量以‘微笑’、‘鼓掌’等形式出现的反讽性评论,实际的负面情绪可能远高于数据表面。”
第三,要重视“多模态”舆情的分析能力。
随着表情包、梗图等视觉化表达方式的日益流行,纯文本的舆情分析已存在巨大的“盲区”。未来的舆情工作,必须逐步引入能够理解图片、视频内容的多模态分析技术,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网络舆论的真实情感图景。
总之,小小的表情符号,是网络舆论情感生态的一面“哈哈镜”,它既能清晰地映照出公众的情绪,也能以夸张、扭曲的方式进行呈现。只有具备了精准“解读”这面镜子的能力,我们的舆-情分析工作才能真正做到“明察秋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