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指社会公众基于共同的利益诉求、情感共鸣或价值认同,通过互联网平台(特别是社交媒体),进行大规模、有组织或半组织的信息传播、观点表达、情感宣泄和集体行动,从而对现实社会秩序或特定组织机构,构成强大舆论压力乃至现实冲击的社会现象。它是传统群体性事件在网络空间的投射、演变与放大,具有虚拟性、突发性、扩散性等新特征。
一个典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通常由以下几个核心要素构成:
根据其核心驱动力、诉求性质和行动方式,网络群体性事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
(一)按“核心驱动力”分类
这是最常见的类型。参与者基于共同的、受损的物质或非物质利益而集结。其诉求明确,行动力强,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倾向最高。
典型案例:某地“烂尾楼”业主群体,通过在微博、抖音等平台,集体发布带有统一话题标签(如“#XX小区请求复工”)的视频和求助信,引发社会关注,向地方政府和开发商施压。
参与者并非直接的利益相关方,而是基于强烈的道德义愤、同情心或朴素的正义感而参与。其特点是爆发极快、情绪化程度极高、参与范围极广。
典型案例:“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曝光后,全国网民基于对施暴者的极度愤怒和对受害者的深切同情,发起了声势浩大的网络声讨,要求严惩凶手。
参与者围绕某个特定的价值观、身份认同或意识形态而集结,旨在捍卫本群体的“信仰”或攻击对立群体的“异端”。此类事件的对立性、排他性极强。
典型案例:“饭圈”粉丝群体,为了维护其偶像的声誉,有组织地对发表了负面评价的影评人或媒体,进行大规模的“网络出征”,通过刷屏、举报、谩骂等方式,试图让对方“闭嘴”。
(二)按“行动指向”分类
明确指向解决某一具体的权益受损问题。例如,消费者群体针对某品牌的产品质量缺陷,发起的集体性网络投诉和维权。其目标是获得赔偿、召回产品等。
明确指向追究某个组织或个人的责任。例如,在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后,网络舆论集中要求对涉事企业的法人和相关监管部门的负责人,进行严肃的调查和问责。
旨在推动某项公共政策的制定、修改或废除。例如,社会公众通过网络大讨论,呼吁将“虐待动物”纳入法律惩戒范围。
(三)按“线上线下关联度”分类
所有集体行动均在网络空间内完成,如网络请愿、集体发声、抵制购买等。其目标主要是制造舆论压力。
网络平台被作为组织、动员和串联的工具,其最终目标是促成线下的集体行动。这是风险等级最高、需要高度警惕的类型。
相比于传统的群体性事件,网络群体性事件呈现出显著的新特征:
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要求相关部门必须转变传统维稳思维,建立“线上倾听、线下解决”的工作闭环,将工作重点从“事后处置”,转向对社会矛盾的源头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