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菌游”乱象的舆情监测注意事项

今年夏天,以“到云南大理苍山采蘑菇”为代表的“采菌游”,在社交媒体的助推下,已从一种小众的体验,演变为吸引大量游客的网红旅游项目,并有向云南多地蔓延的趋势。这一新兴现象,看似是文旅融合的“流量密码”,实则潜藏着生态破坏、食品安全、生命健康乃至地方形象受损等多重风险。对此类舆情进行系统性的监测与研判,是相关职能部门(文旅、林草、卫健、市场监管、网信等)主动作为、防范风险、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必然要求。

截图 2025-08-28 10.42.16-fullpage.png

一、 监测重点:从“网红打卡”到“风险信号”的精准识别

对“采菌游”的舆情监测,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其“火爆”程度的表层观察,而必须深入到内容细节,精准识别其中潜藏的各类风险信号。

  1. 对“错误引导”与“危险行为”内容的监测:

    这是监测工作的重中之重。要重点巡查小红书、抖音、快手等平台上,是否存在以下危险的、具有错误引导性的“采菌”攻略和“晒菌”内容:

    • 展示或推荐采摘有毒/不明品种野生菌的行为:特别是那些色彩鲜艳、外形奇特的蘑菇,极易被缺乏经验的游客视为“新奇特”而采摘。
    • 宣传错误的“毒菌辨别土方”:如“颜色鲜艳的有毒”、“有虫吃的无毒”、“高温煮熟就无毒”等广为流传但毫无科学依据的错误言论。
    • 分享食用不明野生菌后的“迷幻”体验:部分网红为了博取流量,可能会将中毒后产生的幻觉,描述为一种新奇、刺激的“迷幻”体验,这对缺乏辨别能力的年轻人具有极大的诱导性和危险性。

    监测到此类内容,必须第一时间固定证据,并协调平台进行限流、打标警示乃至下架处理。

  2. 对“生态破坏”行为的线索监测:

    专家已警示,“采菌游”中的乱采、乱挖行为已对生态构成破坏。监测需关注那些展现了破坏性采摘行为的内容,如“地毯式”采挖(大小通吃)、破坏菌丝体、采摘后乱扔垃圾、进入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等。这些线索可以为林草部门的巡查和执法提供精准指引。

  3. 对“中毒事件”与“求助信息”的监测:

    必须将“云南/大理/苍山”等地域词,与“吃菌”、“蘑菇”、“中毒”、“进医院”、“见小人”等关键词进行组合布控。一旦发现游客或本地居民发布疑似中毒的求助信息或就医经历,应立即启动应急响应,一方面协调卫健部门跟进,另一方面也要评估其是否会演变为引发社会恐慌的重大舆情事件。

  4. 对“无序组织”与“非法经营”的监测:

    要监测是否存在未经许可,擅自组织大规模“采菌团”的“黑导游”或“黑旅行社”。他们往往缺乏专业的知识和安全保障措施,是导致游客集体性中毒或发生意外的高风险源头。相关线索应及时流转至文旅和市场监管部门。

二、 研判视角:从“文旅热点”到“综合治理”的系统性思考

在研判“采菌游”舆情时,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一个孤立的文旅现象,而应从综合治理的高度,系统性地评估其带来的多重挑战。

首先,要研判其对“生命安全”的直接威胁。云南作为我国毒蘑菇种类最多的省份,剧毒品种超过20种,中毒致死案例并不罕见。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失控的“采菌游”本质上是一场将游客生命置于巨大风险之上的“赌博”,这是舆情研判和后续工作中必须坚守的底线思维。

其次,要研判其对“地方形象”的潜在反噬。当前,“采菌游”为云南带来了巨大的网络流量和旅游热度。但一旦发生群死群伤的恶性中毒事件,这种“流量”将瞬间反转为对当地“监管不力”、“见利忘危”的猛烈抨击,对云南旅游的整体形象造成难以估量的长期损害。

最后,要研判其对“可持续发展”的挑战。要关注舆论中关于生态破坏的讨论,认识到这种竭泽而渔式的“网红经济”,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背道而驰。

三、 工作建议

面对“采菌游”乱象,相关部门不能失声、失位。舆情监测的最终目的,是为主动、有效的科普和管理提供支撑。

一是要加强“风险前置”科普。卫健、林草、文旅等部门,应联合制作一批权威、生动、易于传播的“野生菌中毒风险提示”和“生态保护倡议”的短视频、图文,并通过各大平台进行置顶、推送,在游客决策前端就进行有效干预。

二是要压实平台主体责任。网信部门应督促小红书、抖音等平台,对“采菌游”相关内容进行重点审核,为相关话题打上清晰的“风险提示”标签,并对存在危险引导的内容进行严格处置。

三是要推动“疏堵结合”的产业升级。在加强监管和打击乱象的同时,也可以引导和扶持合规的、配备专业向导和安全保障的“生态体验式”旅游产品,将失序的“采菌游”转化为有序、安全、可持续的文旅新业态,满足游客需求的同时,守住安全和生态两条底线。

欢迎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更多舆情系统、舆情服务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