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新华网新闻通报,佛山市的基孔肯雅热疫情已进入低水平散发状态,防控策略也随之由“应急处置”转为“常态化防控”。这一转变,标志着社会治理的重心从“非常态”的危机应对,回归到“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正常轨道。与之相对应,舆情工作的监测重心、研判视角和工作目标,也必须进行同步调整。
在应急处置阶段和常态化防控阶段,我们都需要监测涉及民生的“微观”舆情,但二者的性质、舆论的容忍度以及我们关注的侧重点,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应急处置的“战时”状态下,监测的微观舆情焦点是“底线民生保障”问题,如“隔离期间物资能否送到”、“危重病人能否转运就医”等。此时,公众对于因防控而导致的生活不便,具有较高的容忍度,舆论的核心诉求是“保命”和“保供”。
而在疫情防控转入常态化后,监测的焦点则必须转向公众在“正常化社会生活中的防控体验”。此时,公众的心态已从“共克时艰”转变为“回归日常”,对各类防控措施的审视变得更为挑剔,容忍度显著降低。监测的重点应相应转变为:
要重点监测,是否存在因处置零星散发病例,而进行不必要的、超出规定范围的大规模封控、停工停产、强制全员核酸等“一刀切”行为。这些在应急阶段被视为“果断”的措施,在常态化阶段则极易被视为“过度反应”,并引发关于“科学精准”与“乱作为”的激烈讨论。
要密切关注公众对常态化防控措施所带来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和便利性问题的抱怨。例如,“公共场所扫码流程繁琐”、“核酸点布局不合理、排队时间长”、“因弹窗等问题导致出行受阻”等。这些看似琐碎的“槽点”,是检验防控措施是否“人性化”、是否与正常社会运转相兼容的关键指标。
新闻中提到要“提升基层哨点监测敏感性”。在常态化阶段,公众会更关注这些“哨点”(如社区、药店、小诊所)在执行防控要求时的专业性和规范性。舆情监测需关注是否存在“哨点人员政策不清、解释不一”、“对散发病例反应迟缓、处置失当”等问题。这些是防止疫情死灰复燃的第一道防线,也是展现基层治理水平的窗口。
新闻中提到要“常态化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舆情监测需主动搜集市民对相关工作是否存在“一阵风”、“走过场”、“只做表面文章”等形式主义的批评和举报。这些是检验长效化机制是否“走心”而非“走形”的直接反馈。
简而言之,监测焦点的调整,是从过去关注“有没有”的底线问题,转向了现在关注“好不好”、“精不精”、“顺不顺”的体验和质量问题。
在应急处置阶段,舆情研判的压倒性主题是“生命安全”,任何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防控措施,都具有较高的社会容忍度。而在常态化防控阶段,研判的视角必须转变为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这对矛盾的动态平衡的审视。
研判工作需重点分析:
应急处置阶段,舆情工作的首要目标是辟谣、控-制恐慌,属于“危机管控”。而在常态化防控阶段,工作目标则应转向更具建设性的“信心建设”。
工作重点应调整为:
总之,从“应急”转向“常态”,对舆情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我们必须从“战时思维”切换到“日常思维”,以更精细的监测、更平衡的视角、更具建设性的目标,服务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这两个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