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机制,舆情工作者的注意事项

完善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机制,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旨在推动干部作风建设从“集中整治”向“日常养成”、从“被动整改”向“主动作为”深度转变。为更好地履职尽责,舆情工作者必须深刻认识自身角色,并在工作中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尤其是要将过硬的个人工作作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 监测视角:从“盯突发”向“察常态”转变,做作风问题的“显微镜”

常态化长效化的核心在于“日常”。舆情工作者的监测视角,必须从过去那种高度聚焦于突发性、高热度负面事件的“应急模式”,转变为对日常工作中“微小”但反复出现的作风问题的“常态观察模式”。

注意事项:

  • 要高度关注“新变种、潜伏期”的“四风”问题舆情。要深刻认识到,在高压态势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顽瘴痼疾会穿上“隐身衣”、躲进“青纱帐”。舆情监测要能敏锐地从群众的“吐槽”和“抱怨”中,发现诸如“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文件里的官僚主义”、“调研中的享乐主义”等新动向,并及时上报。
  • 要建立对“窗口单位”服务作风的常态化监测。政务服务大厅、医院、车站等“窗口单位”,是群众感受干部作风最直接的触点。要将这些单位的网络评价、办事体验反馈作为长期监测的重点,从“门好不好进、脸好不好看、事好不好办”这些细微处,洞察作风建设的真实状况。

二、 研判标准:从“就事论事”向“由表及里”深化,做制度漏洞的“诊断师”

长效化的关键在于“治本”。舆情研判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一个孤立事件的定性、定级上,更要善于从反复出现的同类舆情中,发现其背后深层次的制度性、机制性问题。

注意事项:

  • 要善于从“个案”中发现“类案”规律。当多个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在一段时间内集中爆发性质类似的负面舆情时,研判报告就不能再“就事论事”,而应将其作为一种系统性风险进行深度分析,指出其背后可能存在的普遍性制度设计缺陷或监管漏洞。
  • 研判报告要从“现象描述”转向“对策建议”。一份高质量的舆情研判报告,不仅要回答“发生了什么”,更要努力回答“为什么会发生”和“如何防止再次发生”。要敢于提出针对作风问题的治本之策,使舆情研判真正成为推动制度完善的“参谋助手”。

三、 个人作风:坚持“求真务实、严谨细致”,杜绝舆情工作中的形式主义

舆情工作本身就是作风建设的重要一环,舆情工作者的个人工作作风,直接决定了舆情工作的质量和生命力。我们必须以“刀刃向内”的自觉,坚决杜绝自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注意事项:

  • 在信息核查上,必须“求真”,力戒“想当然”。

    面对一条网络线索,绝不能不加核实就直接引用和上报。必须通过多方信源交叉验证、联系相关部门求证等方式,确保信息的真实性。要坚决克服“宁可信其有、不愿费力求证”的懒惰思想,以对事实、对领导、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站好信息核查这“第一班岗”。

  • 在分析研判上,必须“务实”,力戒“假大空”。

    撰写舆情报告,最忌讳的就是简单的信息堆砌和网络“搬运”,或是用一堆云山雾罩的理论术语来包装浅薄的观点。分析必须紧密结合本地、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提出的建议必须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要坚决反对那种脱离实际、夸夸其谈、看似面面俱到实则毫无用处的“八股式”报告。

  • 在工作态度上,必须“严谨细致”,力戒“粗枝大叶”。

    舆情工作,细节决定成败。报告中的一个错误数据、一个不当措辞,都可能误导领导决策,甚至引发新的风险。必须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对每一份报告、每一条信息进行仔细的校对和审核。要坚决克服“差不多就行”的敷衍心态,以“工匠精神”对待自己的每一份工作成果。

  • 在工作立场上,必须“客观公正”,力戒“看人下菜碟”。

    舆情反映不能搞“选择性失明”,不能因为问题涉及关系好的单位就“大事化小”,涉及不熟悉的单位就“小事化大”。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客观、全面地反映情况,做到“报喜”也“报忧”,真正当好领导的“耳目”,而非“传声筒”或“过滤器”。

总之,在完善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机制的进程中,舆情工作者肩负着特殊而重要的使命。我们必须从自身做起,以求真务实、严谨细致的过硬作风,做好党和人民的“眼睛”和“耳朵”,为推动党风政风持续向好、巩固党的执政根基,贡献出我们独特的、不可或缺的力量。

欢迎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更多舆情系统、舆情服务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