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机制,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旨在推动干部作风建设从“集中整治”向“日常养成”、从“被动整改”向“主动作为”深度转变。为更好地履职尽责,舆情工作者必须深刻认识自身角色,并在工作中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尤其是要将过硬的个人工作作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常态化长效化的核心在于“日常”。舆情工作者的监测视角,必须从过去那种高度聚焦于突发性、高热度负面事件的“应急模式”,转变为对日常工作中“微小”但反复出现的作风问题的“常态观察模式”。
注意事项:
长效化的关键在于“治本”。舆情研判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一个孤立事件的定性、定级上,更要善于从反复出现的同类舆情中,发现其背后深层次的制度性、机制性问题。
注意事项:
舆情工作本身就是作风建设的重要一环,舆情工作者的个人工作作风,直接决定了舆情工作的质量和生命力。我们必须以“刀刃向内”的自觉,坚决杜绝自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注意事项:
面对一条网络线索,绝不能不加核实就直接引用和上报。必须通过多方信源交叉验证、联系相关部门求证等方式,确保信息的真实性。要坚决克服“宁可信其有、不愿费力求证”的懒惰思想,以对事实、对领导、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站好信息核查这“第一班岗”。
撰写舆情报告,最忌讳的就是简单的信息堆砌和网络“搬运”,或是用一堆云山雾罩的理论术语来包装浅薄的观点。分析必须紧密结合本地、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提出的建议必须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要坚决反对那种脱离实际、夸夸其谈、看似面面俱到实则毫无用处的“八股式”报告。
舆情工作,细节决定成败。报告中的一个错误数据、一个不当措辞,都可能误导领导决策,甚至引发新的风险。必须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对每一份报告、每一条信息进行仔细的校对和审核。要坚决克服“差不多就行”的敷衍心态,以“工匠精神”对待自己的每一份工作成果。
舆情反映不能搞“选择性失明”,不能因为问题涉及关系好的单位就“大事化小”,涉及不熟悉的单位就“小事化大”。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客观、全面地反映情况,做到“报喜”也“报忧”,真正当好领导的“耳目”,而非“传声筒”或“过滤器”。
总之,在完善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机制的进程中,舆情工作者肩负着特殊而重要的使命。我们必须从自身做起,以求真务实、严谨细致的过硬作风,做好党和人民的“眼睛”和“耳朵”,为推动党风政风持续向好、巩固党的执政根基,贡献出我们独特的、不可或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