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与适老化建设的舆情监测

近期,最高检等部门联合发布的无障碍和适老化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深刻揭示了在我国社会加速数字化、老龄化的进程中,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在出行、就医、办事等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数字鸿沟”“物理障碍”两大现实困境。这些案例不仅是法治进步的体现,更为相关部门的舆情工作,提供了一个从“被动发现问题”到“主动协同治理”的全新工作范式。舆情监测的根本目的,是成为检察公益诉讼的“前哨”和“案源发现器”,共同推动问题的系统性解决。

wechat_2025-09-18_120611_709.png

一、 舆情监测的具体要点与风险识别

监测工作的核心,在于精准捕捉特殊群体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具有普遍性的“障碍点”,并将其从“个体抱怨”转化为“公共利益受损”的线索。

  1. 聚焦“数字鸿沟”下的服务壁垒:

    监测要点:如深圳“老人挂号难”、陕西“社保APP不合规”案例所示,监测需重点关注老年人、残疾人及其家属,在网络上发布的关于各类公共服务线上平台(特别是医院挂号系统、政务APP、公共交通APP等)的“吐槽”与求助。要布控“老人/残疾人+不会用/用不了/没法XX”、“操作太复杂”、“没有人工客服”、“不支持读屏”等关键词。这些舆情直接反映了线上服务的“适老化”与“无障碍”改造严重滞后。

  2. 巡查“物理障碍”中的出行与游憩痛点:

    监测要点:如上海“港口码头出行难”、临沂“公园游览难”案例所示,监测需下沉至残疾人论坛、老年社群、本地生活平台,主动搜集关于公共场所物理设施不合规的“随手拍”爆料。要重点关注“轮椅上不去”、“盲道被占用/中断”、“无障碍厕所不合规/被占用”、“没有低位服务台”等具体问题。这些线索直观地暴露了城市硬件建设中的“人性化”短板。

  3. 关注“政策空转”与“整改拖延”的履职不力问题:

    监测要点:要对那些已被媒体曝光或群众反复投诉的无障碍、适老化问题,进行持续的“回头看”监测。如临沂“公园改造拖延”案例所示,要重点关注是否存在“反映了没人管”、“承诺了不兑现”、“整改了走过场”等行政部门怠于履职的舆情。这些是判断问题是否已从“一般民生投诉”升级为“涉嫌行政违法”的关键信号。

二、 舆情工作与检察公益诉讼的联动路径

舆情监测的最终目的,是推动问题的有效解决。与检察公益诉讼的联动,为舆情工作提供了一条从“发现”到“依法解决”的强有力路径。

首先,舆情监测成为“公益诉讼案源”的“发现器”。

舆情监测部门应将在监测中发现的、具有普遍性、典型性的无障碍与适老化问题线索,特别是那些涉及多个点位、长期未整改、群众反映强烈的,建立专项信息库。通过与同级检察机关建立常态化的“线索移交与会商研判”机制,将这些“民声”转化为检察机关可以依法介入的、关系到“不特定多数人”公共利益的“案源”。

其次,检察建议成为推动“诉前整改”的“催化剂”。

如深圳、上海的案例所示,检察机关在收到舆情线索并立案调查后,首先会通过召开听证会、制发检察建议等方式,督促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主动履职。在这一阶段,舆情工作应协同检察机关,对“检察建议”的制发和宣告送达过程进行适度的宣传报道,一方面向公众展示解决问题的决心,另一方面也对相关部门形成有效的舆论监督压力,推动其在诉讼前就完成整改。

最后,提起诉讼成为倒逼“顽瘴痼疾”解决的“杀手锏”。

如临沂的案例所示,对于那些在收到检察建议后,仍然“怠于履职、拖延改造”的硬骨头,检察机关将依法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在这一阶段,舆情工作应与法院、检察院联动,对庭审过程和判决结果进行深入、权威的报道。通过对“确认行政机关行为违法”判决的广泛宣传,不仅能推动个案问题的最终解决,更能起到“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系统性效果,倒逼同类工程和项目,从源头上将无障碍、适老化建设“变事后弥补为主动达标”。


通过“舆情监测发现线索、检察建议督促履职、公益诉讼兜底解决”的联动闭环,能够将零散的民意呼声,系统性地转化为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和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切实保障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

欢迎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更多舆情系统、舆情服务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