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京市网信办启动的“2025年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专项整治工作”,集中清理了近百万条违法违规短视频,并曝光了一批典型案例。这些案例深刻揭示了,在短视频已成为未成年人认知世界重要窗口的今天,一些不法分子正利用其隐蔽性强、传播快、易模仿的特点,精准地对未成年人群体进行价值观渗透和行为诱导。对此,网信部门必须建立一套主动型、穿透式的专项舆情监测体系,其根本目的在于从事后清理,向事前防范和源头治理转变,切实履行好保护“互联网的原住民”健康成长的监管职责。
根据专项整治行动披露的重点,监测工作必须超越常规的涉黄、涉暴关键词布控,聚焦于以下四类更具“隐蔽性”和“诱导性”的有害信息模式:
监测要点:如“暗黑版《小猪佩奇》”案例所示,此类风险的核心是“内容与配音/字幕的巨大反差”。监测需运用“音视频分离识别”等技术手段,重点筛查那些使用了儿童熟悉喜爱的动漫IP(如小猪佩奇、奥特曼、艾莎公主等)作为画面,但其配音、字幕或背景音乐,却被篡改替换为包含暴力、软色情、粗口、恐怖等成人化、低俗化元素的视频。这类内容对儿童正向价值观的解构,危害极大。
监测要点:如“电话手表偷拍”案例所示,此类风险的核心是将违法行为与未成年人身份进行错误捆绑,并加以“合理化”、“无害化”的演绎。监测需布控“我是小孩不犯法”、“未成年人保护期”等关键词,并关联“偷拍”、“恶作劇”、“挑战”等场景。要重点识别那些虽然标注了“影视效果”,但其核心情节却在美化和宣扬未成年人可以利用其身份“豁免”法律责任的错误和危险观念的视频。
监测要点:如“笔枪”案例所示,此类风险的核心是提供详细的、可模仿的、制作危险物品或从事危险行为的“教程”。监测需重点巡查那些以“10秒教会你”、“保姆级教程”、“有手就行”等为噱头,详细演示如何利用日常用品(如文具、饮料瓶、激光笔)制作具有杀伤力或危险性的物品,或详细演示爬高楼、玩火、“地铁跑酷”等高风险动作的视频。
监测要点:如“免费送明星周边”案例所示,此类风险的核心是以未成年人感兴趣的“福利”为诱饵,将其从平台公域引流至监管更难的“私域”空间。监测需布控“免费送皮肤/周边/游戏账号”、“加QQ/微信领福利”、“私信我”等关键词,并重点关注其发布主体是否为针对未成年人的MCN机构或个人账号。一旦发现引流行为,即视为高危风险信号,因为后续极可能发生诈骗、隐私泄露乃至隔空猥亵等严重侵害。
面对上述风险,网信部门的工作不能止于“删帖封号”,而应推动系统性的生态治理。
首先,要压实平台“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的主体责任。
要督促指导属地各短视频平台,将“最有利于未成年人”作为内容审核、算法推荐的最高准则。不仅要加强对存量违规视频的清理,更要通过优化算法模型、加强人工审核等方式,从源头上阻止此类有害内容的生成和传播。要评估平台“青少年模式”的真实效能,确保其内容池是真正“干净”和“有益”的。
其次,要推动“MCN机构”的专项治理。
对于那些将未成年人当作“流量工具”、通过摆拍和低俗表演牟利的MCN机构和账号,要建立“黑名单”制度,进行跨平台封禁和联合惩戒。要对其背后的资本链条进行穿透式监管,从根本上铲除其生存土壤。
最后,要加强“正向内容”的扶持与供给。
在加强治理的同时,也要联合教育、科协、主流媒体等机构,大力扶持和推广那些真正有益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高质量的科普、文化、艺术类短视频内容。通过“扬清”来“激浊”,为“互联网的原住民”们,营造一个更加清朗、健康、充满阳光的网络视听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