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群体同质性”效应

外群体同质性效应(Out-group Homogeneity Effect),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指的是,人们在感知社会群体时,会普遍地倾向于认为,自己所属的群体(即“内群体”)的成员是丰富多元、充满个性、形象各异的;而对于自己不所属的群体(即“外群体”),则倾向于认为其成员是高度相似、“千人一面”、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标签来概括的。简而言之,就是“我们五彩斑斓,他们一模一样”

这一深刻的认知偏差,在网络舆论场中被前所未有地放大,成为催生刻板印象、加剧群体对立、简化复杂问题的底层心理“病毒”,对舆情生态构成了系统性的、深远的负面影响。

wechat_2025-09-17_114008_910.png

一、 “外群体同质性”效应在舆情中的体现与特征

在各类舆情事件的讨论中,“外群体同质性”效应几乎无处不在,它塑造了舆论的基本样貌。

  • 舆情特征一:标签化攻击的普遍化。

    当负面事件的当事人,其某个群体身份(如地域、职业、性别、学历等)被凸显时,舆论会迅速地、不自觉地将对这个“个体”的批评,泛化为对这个个体所属的“整个群体”的攻击。例如,一个河南籍人士的不当行为,会引发“河南人都爱骗人”的地图炮;一个女司机的驾驶失误,会被归结为“女司机开车就是不行”。在这种效应下,外群体的每一个成员,都被迫为个别成员的过错,承担了不公平的、集体的“污名”。

  • 舆情特征二:群体内部多元声音的“被消声”。

    当我们看待一个“外群体”时,我们往往只会注意到其中声音最大、行为最极端的那些代表人物,并错误地认为,他们的观点就代表了整个群体的观点。例如,在看待某个明星的“饭圈”时,路人看到的,往往是那些最狂热、最不理性的粉丝,并由此得出“这个明星的粉丝都是脑残”的结论。而群体内部大量存在的、温和理性的声音,则因为不具备“代表性”,而被完全忽视了。

  • 舆情特征三:对话与和解的困难性。

    “外群体同质性”效应,从根本上摧毁了理性对话的基础。因为它让我们不再将对立者视为一个个值得去了解和沟通的、复杂的“个体”,而只是一个需要被打倒的、邪恶的“标签符号”。我们不会去尝试理解一个“城管”的处境,因为在我们眼中,所有“城管”都是一样的“粗暴”;我们也不会去倾听一位“专家”的解释,因为所有“专家”都是一样的“脱离群众”。

二、 对舆情研判工作的注意事项

作为舆情研判者,我们自身也同样是“外群体同质性”效应的易感人群。要做出客观、专业的判断,必须时刻对此保持高度的自我警惕,并建立相应的工作规程。

第一,在研判报告中,必须强制性地使用“部分”和“一些”等限定词。

在描述一个群体的舆论表现时,要坚决避免使用“所有XX都认为”、“XX群体普遍表示”等全称判断。而应使用更精准、更客观的限定性描述,如“监测发现,在本次事件的讨论中,一部分网民表现出XX倾向”、“一些来自XX领域的专家提出了XX观点”。这种语言上的严谨,是对抗“同质性”偏见的第一道防线。

第二,要主动挖掘和呈现“外群体”的内部多样性。

一份优秀的舆情研判报告,其价值不仅在于呈现主流声音,更在于揭示“非主流”和“被遮蔽”的声音。在分析一个群体的态度时,要努力去寻找和呈现其内部是否存在不同的、甚至相反的观点。例如,在分析“家长”群体对某项教育政策的反应时,不仅要呈现“反对”的声音,更要指出“同样是家长,一部分一线城市高知家长与一部分县城普通工薪家长,其核心诉-求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对内部多样性的揭示,是防止决策者被“虚假的主流”所误导的关键。

第三,要警惕自身因“身份标签”而产生的预设偏见。

研判人员必须时刻反思,自己是否因为某个当事人的特定身份(如“网红”、“富二代”、“海归”),就在分析其行为时,不自觉地带入了个人的刻板印象。在进行研判时,可以尝试一种“身份隐去”的思维实验:即假设我们不知道当事人的任何身份标签,仅根据其行为本身,我们会做出何种判断?这种思维训练,有助于我们剥离偏见,回归事实本身。

第四,在舆情工作策略上,要善于“分化”而非“固化”外群体。

在制定舆论工作策略时,如果将对立群体视为一个铁板一块的“敌人”进行攻击,只会进一步固化他们的“同质性”认知,使其更加团结。更有效的策略,是主动地、有意识地去“分化”这个群体。要积极地去肯定和传播其内部的“温和派”、“理性派”的声音,将他们从极端的“代言人”手中解放出来,从而打破“所有XX都这么想”的虚假幻象,为争取“沉默的大多数”创造空间。

欢迎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更多舆情系统、舆情服务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