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医疗方面的网络舆情监测重点

冬天,感冒、发烧的人多,医院尤其是儿科、呼吸科的压力变得非常大。这时候,网上关于看病难、排队长、药品紧张的讨论和抱怨也会集中出现。我们的舆情监测工作,就是要提前发现老百姓在看病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麻烦,并及时将这些情况反映给相关部门,推动问题尽快解决,让大家能够安心、顺利地看病就医。

wechat_2025-10-21_103622_496.png

一、 呼吸道疾病高发,要紧盯医院的“挤”和群众的“慌”

这是每年冬天最突出的问题,也是网上声音最集中的地方。

监测要点:

  • 要特别关注网上关于儿科、呼吸科、急诊排长队的抱怨。要重点搜集和查看患者家属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反映“医院里人山人海”、“排队几小时、看病几分钟”、“急诊等了半天也看不上”等情况的现场视频和帖子。这些信息最能直观地反映出医疗系统承受的压力有多大。
  • 要注意网上关于多种病毒一起流行的恐慌情绪。冬天,流感、新冠、肺炎支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可能同时出现。要监测是否存在一些夸大病情、制造恐慌的说法,特别是那些把普通肺炎和“白肺”等历史上的恐慌记忆联系起来的言论,防止引发不必要的社会焦虑。
  • 要留意关于药品供应的讨论。要看网上有没有人反映,像奥司他韦、阿奇霉素这些关键的防治药品,在药店“买不到了”,或者“价格涨得厉害”,甚至出现了“黄牛倒卖”的情况。

wechat_2025-10-21_103646_194.png

二、 心脑血管急症增多,要关注“救命”环节的效率

冬天是心梗、脑卒中等急症的高发季节,每一分钟都至关重要。

监测要点:

  • 要关注关于“120”急救的反映。重点看有没有群众投诉“120急救电话打不通”、“派车太慢”、“急救人员不专业”等问题。
  • 要关注病人抵达医院后的救治情况。监测是否存在急症患者到了医院,却因为“挂不上号”、“没有床位”或“流程太复杂”而耽误了治疗的案例。

三、 季节性心理问题,要关注特殊群体的求助

冬天天气寒冷、光照减少,容易引发一些情绪问题。

监测要点:

  • 要关注网上关于“季节性抑郁”的讨论和求助。特别是青年、学生、老年等群体,如果集中出现情绪低落、需要帮助的信息,应予以重视。
  • 也要注意网上有没有家属或邻居反映,说身边的精神障碍患者冬天病情加重、不好看管了,这都是需要提前防范的风险。

四、 供暖季带来的其他健康问题

北方的冬天离不开暖气,但取暖方式不当也会带来健康问题。

监测要点:

  • 要即时监测“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特别是在一些农村地区,要关注因烧煤或燃气取暖不当而导致的中毒事件。
  • 要关注关于“暖气病”的讨论。很多人会讨论因为室内外温差大、空气干燥导致的嗓子不舒服、皮肤干等问题。这些是卫健部门开展健康科普的好时机。

五、 工作建议

1. 提前、主动地做好科普和就医引导。

卫健、疾控部门应该在入冬前,就通过各种渠道,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讲清楚今年冬天可能流行哪些病、有什么症状、什么情况可以在家吃药、什么情况必须去医院。同时,要大力宣传社区医院也能看常见的感冒发烧,引导轻症患者在家门口就诊,给大医院减压。

2. 建议卫健部门每天公布各大医院的排队情况。

如果能像交通地图一样,让老百姓在手机上就能看到“XX儿童医院目前排队大约需要3小时”,就能帮助大家更合理地选择就医地点和时间,也能因信息的透明,获得群众对医院“战时状态”的理解。

3. 要多关心和宣传一线医护人员。

在监测患者抱怨的同时,也要主动发现和宣传一线医护人员加班加点、带病上班的辛苦。在网上多说说他们的不容易,能让医患之间多一些理解,减少不必要的矛盾。

欢迎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更多舆情系统、舆情服务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