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类网络谣言,是指在网络空间中,以“养生偏方”、“疾病防治”、“食品安全”、“公共卫生”等为主要内容,传播未经科学证实、与权威医学知识相悖、甚至完全虚假的健康信息。对此类谣言进行系统性、常态化的舆情监测,对于卫生健康、市场监管、网信等主管部门而言,其意义已远超常规的“信息管理”,而是具有维护公众生命健康、稳定社会公共秩序、构建科学防疫屏障、以及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重大战略价值。
健康类谣言的传播,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健康行为,其监测是公共卫生安全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
首先,监测能够及时发现对“科学防治”的干扰与破坏。在重大传染病(如流感、新冠)流行期间,关于“某种偏方可预防/治疗病毒”、“疫苗无用/有害”等谣言,会严重干扰和破坏国家整体的科学防疫大局。通过舆情监测,可以第一时间发现这些“杂音”,并快速启动“靶向”辟谣,确保公众能够接收到准确、权威的防治信息,从而保障群体免疫屏障的建立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其次,监测能够预警因“错误指导”而可能引发的群体性健康损害。例如,当监测到关于“断食排毒”、“过量摄入某种保健品”等极端、错误的养生方法,在特定人群(特别是中老年群体)中开始大规模流行时,就等于发现了一个潜在的、可能导致群体性健康受损的“引信”。及时介入,进行科学的风险提示,是防止事态恶化的关键。
健康类谣言的流行,并非简单的“信息”问题,其背后往往深刻地反映了特定时期、特定群体的“社会心态”与“民生焦虑”。
通过监测,可以洞察公众的核心健康焦虑点。例如,如果关于“癌症”的谣言近期高发,可能反映了公众对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的深层担忧。如果关于“猝死”、“失眠”的谣言在青年群体中广泛传播,则可能折射出他们对于“996”、“内卷”等社会压力的焦虑。舆情监测,能够帮助我们透过谣言的表象,看到其背后所连接的、更宏大的社会议题,为相关部门从根源上制定政策、疏导社会情绪,提供精准的“民意靶点”。
谣言传播最广的地方,恰恰是科普工作最需要抵达的地方。舆情监测为我们绘制了一张清晰的“科普导航图”。
监测能够清晰地揭示出“谁”最容易被骗、“什么样”的谣言最有市场。通过对谣言的传播路径、受众画像、话术体系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到,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更容易相信某种谣言?是“专家”名头还是“亲身经历”的故事更有说服力?基于这些洞察,卫健、疾控、科协等部门,就能够改变过去“大水漫灌”式的宣传模式,转而开展“分层分类”、“一人一策”的精准科普,将最需要的内容,以最有效的方式,推送到最需要的人群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