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群体极化后的一些舆情现象

群体极化,是指在一个群体中,经过成员间的相互讨论和影响,原本就存在的某种观点倾向会得到加强,最终使整个群体的决策或态度,朝着比个体成员平均倾向更极端的方向移动。在网络舆论场中,算法推荐、社群聚合等机制,极大地加速了群体极化的过程。当一个线上群体完成极化后,往往会表现出一系列具有高度风险、值得警惕的舆情现象。

这些现象的背后,是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所描述的“去个性化”与“情绪感染”,与“自我许可”效应所提供的“道德正当性”相互交织、彼此强化的结果。

截图 2025-09-02 10.04.03-fullpage.png

一、 “信息简化”与“标签化”攻击

极化后的群体,其认知能力会显著下降,无法再处理复杂、多元的信息。为了维持内部的高度一致和对外行动的效率,群体会本能地对外部世界进行极端的“信息简化”。

舆情表现:

  • 对事件的“二元对立”叙事:群体会将复杂的社会事件,强制性地简化为“好人/坏人”、“正义/邪恶”、“我们/他们”的二元对立叙事框架。任何试图引入中间地带、讨论复杂性的声音,都会被视为“敌人”或“叛徒”。
  • 对个体的“标签化”攻击:群体会放弃对个体行为的具体分析,转而给其贴上一个高度概括、充满道德贬义的“标签”(如“资本家”、“汉奸”、“女拳师”、“小粉红”等)。一旦标签被贴上,个体的一切言行都会被用这个标签来进行“有罪推定”式的解读,其人格被完全符号化,从而为后续的攻击扫清了道德障碍。

二、 “道德许可”下的“正义型”网络暴力

当群体通过极化,为自身确立了一个崇高的道德目标(如“为受害者伸张正义”、“捍卫国家尊严”)后,就等于为全体成员颁发了一张集体的“道德许可证”。这使得群体在实施攻击行为时,不仅没有负罪感,反而充满了“替天行道”的使命感。

舆情表现:

  • 有组织的“人肉搜索”与“信息示众”:群体会协同行动,挖掘并公布攻击对象的个人隐私信息(姓名、住址、工作单位、家人信息等),并将其作为一种“正义的惩戒”进行炫耀和传播。
  • “查成分”式的审查:群体会对攻击对象的过往言论进行“挖坟”和“政审”,从中寻找任何可能被解读为“不爱国”、“三观不正”的蛛丝马迹,并以此对其进行彻底的、全面的否定。
  • 对家庭、单位的“连坐”式攻击:网络暴力会从线上延伸至线下,波及攻击对象的家人、朋友乃至工作单位,通过电话骚扰、恶意投诉等方式,试图在现实世界中对其进行“社会性死亡”的惩罚。

三、 “内部纠察”与“纯洁性”清洗

极化后的群体,对内部的统一性有着极高的要求,表现出强烈的排他性。为了维持群体的“纯洁性”,会开启残酷的“内部纠察”机制。

舆情表现:

  • 对“温和派”的“猎巫”:群体内部任何试图降温、呼吁理性、或者对“敌人”表达一丝同情的成员,都会被迅速识别出来,并被打成“叛徒”、“理中客”或“圣母”,遭到比外部敌人更猛烈的攻击和驱逐。
  • “忠诚竞赛”与言论的不断激化:为了避免被清洗,群体成员会争相发表比其他人更激进、更极端的言论,以证明自己的“忠诚”。这使得整个群体的观点,在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偏激,离事实和理性也越来越远。

四、 对“程序正义”的蔑视与对“权威”的挑战

极化后的群体,往往沉浸在自我想象的“实体正义”中,对现实世界中复杂的、需要时间的“程序正义”表现出极大的不耐烦和蔑视。

舆情表现:

  • 要求“立刻、马上、顶格”处理:群体会向司法机关、政府部门施加巨大的舆论压力,要求其立即按照群体的意愿,对“坏人”进行最严厉的惩处。任何审慎的、需要调查取证的法律程序,都会被视为对“坏人”的庇护和“不作为”。
  • 从“质疑”走向“否定”:如果官方的处置结果不符合群体的极端预期,他们会迅速地将矛头从事件本身,转向对整个体制、整个权威机构的根本性否定,认为“天下乌鸦一般黑”、“官官相护”,从而将一个具体的事件,演变为一场对政府公信力的全面冲击。

综上所述,群体极化后的这些舆情现象,是网络空间中破坏性极强的“舆论病毒”。舆情工作者必须对其保持高度警惕,在舆情工作中,要坚持事实的权威性、倡导法治的严肃性、维护理性的稀缺性,通过权威信息的持续供给和对多元声音的保护,努力消解极化群体的生存土壤,防止其将整个舆论场拖入非理性的旋涡。

欢迎扫码添加客服微信,咨询更多舆情系统、舆情服务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