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浏览

“梭子蟹寄生虫”类食品安全谣言的舆情风险与科普策略

2025-10-20
本文旨在分析“梭子蟹寄生虫”等食品安全谣言的舆情风险,并提出相应的科普策略与工作建议。文章深入剖析了此类谣言从引发“感官厌恶”到催生“监管信任危机”的风险传导路径,并从“精准拆解”、“场景化延伸”和“视觉化传播”三个层面,为相关部门开展科学、有效的公众沟通工作,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指引。

银行清理“沉睡账户”的舆情风险研判与监测方案

2025-10-20
银行清理“沉睡账户”,舆情风险源于公众对“未被通知”、“标准不清”和“余额安全”的三重焦虑。舆情工作关键在于:监测需聚焦“不知情”与“被误伤”的个案;工作核心是做好“点对点”的精准通知,发布通俗易懂的“Q&A”进行科普,并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设立线下服务的“绿色通道”,以透明、人性化的服务,化解公众疑虑。

校园涉留学生舆情的常见风险及注意事项

2025-10-19
校园涉留学生舆情,核心风险源于公众对“超国民待遇”和“法外开恩”的公平性质疑。具体表现为对住宿奖学金差异、违纪处理“内外有别”、以及招生“放水”等问题的激烈批评。 在制度和执行层面,坚决贯彻“一视同仁、内外一致”的原则;在处置个案时,做到“依法依规、不枉不纵”;并加强跨文化教育和正面议题设置,展现开放自信的形象。

“新余学院保安打死流浪狗”事件的舆情复盘

2025-10-18
新余学院“打狗风波”,校方为安抚校内“同情”舆论而开除保安,却点燃了校外公众关于“校园安全”和“程序正义”的更大怒火。舆情研判必须进行全面的利益相关方分析,不能只听“圈内”声音;处置的目标应是“解决管理问题”,而非用“顶格”处罚来“平息舆情”,否则极易因不公而引发更强的舆论反噬。

政务舆情收集、研判和回应联动机制

2025-10-17
政务舆情收集、研判和回应联动机制,是指党政机关为实现对网络社情民意的“及时发现、精准理解、科学决策、有效回应”,而建立的一套跨部门、跨层级、全流程的协同工作体系。

城管舆情的风险研判与基于舆情的服务改进

2025-10-16
城管舆情,是指围绕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的各类网络民意。由于城管工作直面复杂的社会生活,执法对象多为基层民众,相关舆情具有高发性、高敏感性、强对抗性的特点。做好城管舆情的监测与研判,是要将其作为改进工作、优化服务的“民意传感器”。

从“私挖地下室”事件看城市小区违建治理的舆情风险与后续工作

2025-10-16
“私挖地下室”事件舆情,其核心风险在于暴露了“不出事没人管”的监管失灵问题,引发公众对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质疑。后续工作关键在于:建立“舆情-执法”联动闭环,及时处置基层线索;借势开展系统性安全排查,化危为机;并对典型案例进行深度剖-析,向业主和公众进行“双向”普法,震慑违法行为,也提供维权指南。

舆情监测是什么工作

2025-10-14
舆情监测在基础层面,是一份确保信息“看得见、报得快”的保障性工作。在更高层面,它是一门将海量的、公开的“信息”,通过专业的分析和研判,转化为具有深刻洞察和决策价值的“情报”的科学与艺术。

舆论的力量有多可怕-舆论力量的负面效应及其作用机制

2025-10-13
舆论作为社会公众意见的集合与表达,是现代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监督公权、促进沟通、凝聚共识等积极功能。然而舆论的力量也会呈现出显著的负面效应。这些负面效应主要体现在对个体、事实、法治和公共决策四个层面,其背后均有清晰的作用机制。

网络造谣、诽谤的法律法规

2025-10-12
网络造谣、诽谤,是指通过互联网媒介,捏造并散布虚假事实,损害他人名誉、商誉,或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的行为。我国已构建起一个由刑事、民事、行政三个层面法律法规共同组成的、旨在规制和惩处网络造谣、诽谤行为的法律体系。网络空间绝非法外之地,任何造谣、诽谤行为,都将依据其情节和造成的后果,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